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 深圳奇迹:改革开放焕发巨大生命力

2018-08-22 08:30:48大公网 作者:熊君慧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英国《经济学人》评价:“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南中国有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如同施展了法术,40年砥砺奋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GDP猛增1.1万倍,常住人口增加近40倍。是什么成就了深圳?是改革开放让深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让世界看到了石破天惊的中国速度,感慨这场前无古人的中国奇迹。

南岭村1983创意小镇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两万基建工程兵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几十万建设者云集深圳,他们都成为特区建设的“开荒牛”。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业,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崛起于中国南海之滨,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最知名的成果是1982年动工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最快曾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惊人速度。

同样让国人称奇的是深圳的经济发展。初期的“三来一补”企业后来逐步发展成以自产产品为主的“三资”企业,其中较大型有康佳公司,中华自行车,家乐家私等等。到1985年底,深圳特区已与外商签订协议4696项,协议投资33.5亿美元,占全国直接利用外资的六分之一之多。

改革释放巨大生产力

曾经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的蛇口工业区,仅1979到1984年间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出“蛇口模式”。这一模式很快在特区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深圳人也形成了新的价值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凭着这股“闯劲”,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里,敢为人先的深圳人总是冲在时代的最前锋,为人所不敢为,创造了许多全国的“第一次”:第一个试行企业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改革工资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工资分配领域;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改革开放使得深圳的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今天的深圳,生产总值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增速在一线城市中属于最高水平;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仅次于东京位列全球第二;GDP超越以色列,其2.71万美元的人均GDP水平,与中等发达国家西班牙和韩国相近……过去5年、10年甚至40年来,深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资金、技术、人才飞速聚集;每一天都在上演鲜活的深圳故事。华为、腾讯、大疆、柔宇……一系列深圳原创品牌在全球越来越响亮。

敢为天下先成就“深圳奇迹”

从做“三来一补”到高端制造,从制造走向创造,“深圳奇迹”走到了全球创新的顶端。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认为,深圳是一座最富有改革开放创新基因的城市,这也是 “深圳奇迹”的不竭动力。回顾特区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特区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深圳因而变成今天的深圳。

今日岭南村社区

在唐杰看来,深圳成功的原因在于,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动摇。他将深圳政府的作用总结为三点:一是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鼓励企业依靠创新、专利等知识产权获得持续增长动力;二是扮演企业创新推动者的角色,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降低创新门槛;三是构建创新的支持体系,引发全国甚至是国际创新成果向深圳汇集。

中小企业全面参与创新改革

今天,深圳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代工”,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深圳以超前理念布局创新产业、营造创新环境,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仅仅历经30多年,深圳就从“科技荒漠”成为“创新之城”。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曾指出,深圳创新有四个“百分之九十”的现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发资金源于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利发明出自企业,“深圳的GDP成绩好,并不是因为我们官员的本事大,而是因为深圳企业的贡献多。”

目前,深圳1250万常驻人口,12.5个人就有一家活跃纳税企业。深圳何以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唐杰表示,深圳具备了让创新活动迅速扩散的土壤。深圳的中小企业大量地参与进了创新过程,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比如深圳是一个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到处充满了超算,这为华大基因这样的公司融入深圳的数字经济分工体系提供了便利,因为该公司需要超算为其基因测序等业务提供支撑。从大范围看,一个国家真正的创新之都也是集中度很高的。

从“科技荒漠”到“创新之城”

另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深圳无人机行业的崛起。“深圳是碳纤维制造大市,最初多生产钓鱼竿,现在无人机的机身主要是碳纤维材料。深圳擅长的手机壳、消费电子外壳、机器人配件等加工则非常适合生产无人机的精密零部件——航空铝。塑料也是制造无人机的另一种主要材料,而深圳则有手机和传统家电的产业基础。”他总结,从无人机产业的经验看,过剩产能可以迅速地为新产业所用,也是深圳创新的活力所在。

深圳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培养造就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以最突出的华为为例,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89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15%,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排名前十的中国公司。

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谈及政府在深圳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唐杰概括为:首先,政府“支持非共识创新”与“站在巨人肩上”:因为如果有共识了就是常识,就一定不是创新。但在支持之前,一定要在对创新项目仔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前瞻。其次,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湿地效应”是政府创造公平公开透明的政府规则,并且不把自己的行动蔓延进企业的生存空间。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从来不包办代替企业创新,让市场主导。

政府明确自己的职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注重基础研究

深圳有全国密度最高的企业家,而企业家之所以可以诞生和聚集,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环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合约,合约的本质是能够在法治的框架下被履行。当前,法治化要解决两种并存的现象,一种是搭便车,尤其是破坏知识产权的行为;另一种是政府的越位,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要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唐杰说,由于创新的前沿在不断移动,基础研究比以往更加重要。深圳政府正在学习京沪,积极引进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注重基础研究探索。

他总结道,从深圳经验来看,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我们需要从重视资本积累转向重视知识积累;从重视物的投入转向重视人的投入;从重视现有产品转向重视未来产品;从重视工艺技术转向重视科学创意;从重视服从转向重视分歧。

2018年1月,深圳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脚。

南岭村转型升级:从种地、种房到种企业

作为深圳600多个社区中的一员,南岭村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缩影。改革开放40年,南岭村也从远近闻名的“鸭屎围”,成长为被誉为“岭南第一村”的现代化社区。张育彪说,南岭村的过去,靠的就是“勇于改革创新,坚持苦干实干”的“南岭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社区将大力弘扬“南岭精神”,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再创新业绩。

今日岭南村社区

深圳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经济特区,南岭村人更是从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引进港资办起来料加工厂,以及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南岭村从曾经的环境脏乱差的“鸭屎围”到现在的现代化社区,从年人均收入100元到现在的15万元,从“一穷二白”到现在村集体固定资产35亿元......40年间,南岭村人筚路蓝缕,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之路。

敢为人先: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2001年,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南岭村村民张育彪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南岭村新“带头人”。2004年,南岭村推进农村城市化,由村改制为社区,成立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006年,南岭村成立了社区党委,是深圳市第一个“村改居”社区党委。

进入21世纪,南岭村积极转变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求水山酒店是深圳市首家村办五星级酒店;发展商业,社区新增大型商业广场和商业街数十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对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建设“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并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转型升级:重塑“南岭精神”

今年年初,南岭村就提出重塑“南岭精神”。南岭村的1983创意小镇有了新变化。在“居民”康体生命的研发下,首款国产GFP抗体在此面世;新“居民”后土科技则带着颠覆传统零售行业的梦想“入住”,首个无人零售店在镇上初现雏形。

张育彪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守着土地、靠着房租、不搞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还有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作为集体经济的代表,南岭村要提升市场化运作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从过去的“房东经济”发展出“房东+股东+实业家”的新模式。

“南岭村人过去种地,后来‘种房子’(建厂房),到现在要‘种企业’(孵化、投资实业)。”他说,南岭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自己是第25代的南岭村人。希望有一天能带领南岭村村民一起去敲钟上市,让村集体企业变成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产业集团。

数字深圳

GDP:(1979年)1.97亿元;(2017年)2.24万亿元

人均GDP:(1979年)606元;(2017年)18.31万元、约2.71万美元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9年)1721万元;(2017年)3332.13亿元

近40年GDP年均增速:23%,

创全国第一:1000多项

常驻人口:1250万

注册有限责任公司:150万家

活跃纳税企业:近100万家(12.5个人有一家活跃纳税企业)

责任编辑:李孟展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