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历史的语言——第五届中国油画双年展(杭州)”启幕

2023-05-29 17:21:50大公网 作者:茅建兴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回信,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1周年,“历史的语言——第五届中国油画双年展”日前在杭州的最葵园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之一许江导览时表示,“这些作品耳熟能详,但是这些作品怎么产生的,作品和画家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画家为这些作品做了哪些事情,我想这里头有饱满的中国故事。”

  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最葵园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承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油画院、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协办。“中国油画双年展”自2012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分别以“在当代”“在场”“在意”“语言之在”“历史的语言”为主题。本届油画双年展,首站从遵义出发,第二站赴厦门,第三站到北京。杭州作为展览的第四站,主题为“历史的语言”,旨在从艺术语言历史演变的角度,呈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创作出的重大题材油画作品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同时展出创作背后的草图、习作。

  展览汇集了42件代表性历史画精品力作及其创作的相关珍贵手稿和草图(部分复制),共610余幅作品。比较全面、清晰地呈现出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主题的构思、历史资料的收集、形象的写生、主题的深化、艺术语言的选择与淬炼等饱含历史关怀的艺术创作过程。

  本次展览分为“洗礼”“追远”“深构”“绘演”“肖像”五大板块。其中,“洗礼”板块聚焦这些创作和作者之间的开创性的人生洗礼与塑造的意义;“追远”板块聚焦这些创作的不同年代、不同方式的重绘和积累,来揭示重大题材创作对于创作者人生塑造的意义;“深构”板块聚焦创作的持续的深度建构,突出特定创作与绘者人生相伴相随的意义;“绘演”板块聚焦重大题材创作的史诗剧场的绘演效果及绘者海量草图汇聚产生的意义;“肖像”板块聚焦重大题材绘画中的肖像处理,呈现其语言谱系等。



许江讲述黎冰鸿创作《南昌起义》的故事; 茅建兴 摄

  这些作品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如罗中立的《父亲》,罗中立对于这幅作品的创作感受也可在展览中看到,“说到底是我长期对农民强烈感受的结果,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因此,我的激情很高,能够在三十七八度摄氏度的夏天,只穿一件裤衩在一间五楼顶阁里把它画出来。”还有在课本中曾见到的黎冰鸿的《南昌起义》,作品描绘了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在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前作战前部署的场景。“这是作者睡在创作现场构思了一个月,形成的这一幕,成了我们共同建构起来的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原作草图。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来追怀我们的理想,了解共和国的历史,同时了解共和国的美术。”许江说。

  此次展览还聚焦这些创作与创作者之间的人生洗礼与塑造的意义。比如詹建俊的《起家》、闻立鹏的《烈士系列》等,这些作品对于创作者的人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追远板块,聚焦这些创作的不同年代、不同方式的重绘和积累,来揭示历史画创作独特的生命塑造的意义。这一部分有全山石的《中华儿女八女投江》、这是全山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画再画出来的,40年前创作的那幅作品和今天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幅画后面有很多故事,重画的后面有一个人的人生。



许江、孙景刚、崔晓冬、邬大勇 《残日——1937.12.南京》布面油画 360cm×900cm 2009

  展览的绘演板块,聚焦重大题材创作的史诗剧场效果,揭示创作者海量草图产生的意义。其中有冯法祀先生的《刘胡兰就义》、许江和孙景刚、崔晓冬、邬大勇创作的《残日——1937.12南京》、常青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马刚的《毛泽东见尼克松》等等。摆出一些剧场效果。在肖像板块,聚焦历史绘画中的肖像创作,呈现其语言的谱系。有靳尚谊先生的《走出边城——沈从文》、李秀实先生的《疾风》等等。

  这些历史画以草图素材的方式呈现在展厅,现场能看到的是一个个人,是一代代的艺术创作者们。詹建俊、全山石、钟涵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投身于大历史的绘画与研究,将历史的磨砺转化为自我生命的磨砺,进而升华为创造的磨砺,并在这种使命的遣行中磨炼艺术的成长,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创作精品背后的草图、素材正是这种自我磨砺、语言磨砺的明证。



参观展览; 受访者供图

  本次展览将带领观众重温新中国的绘画史,使我们重新认识绘画与历史的关系,重建历史绘画的语言结构,展览将历史画语言研究的重要尺度,聚焦于创作者和特定绘画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揭示其语言特点和创作方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

责任编辑:郭晓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