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生动再现历史 弘扬爱国精神

2020-08-17 17:40:08洛阳网-洛阳晚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80多年前,河南大学迁至潭头(今属栾川县)兴教求知。其间,潭头人民与河大师生肝胆相照、和衷共济,结下深厚友谊。如今,潭头镇不仅保留着不少“河大”元素,还建了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当年河大师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已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位于大王庙村的河大女生宿舍旧址

  走访:旧址得到修缮保护,已是省级文保单位

  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主要分布在潭头镇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大王庙村一带。记者去的是大王庙村,当年河大农学院在这里占了院落8个,设有种子库和仪器室。记者看到,如今这些院落已是省级文保单位,经过修缮保护,部分重现了当年河大师生在此兴教求知的原貌。

  1939年年初,受战事影响,已迁至南阳镇平的河南大学不得不再次转移。当年3月,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的王广庆来到嵩县考察办学条件,在县城碰到了他的大学同学——潭头高级小学校长马振堂。

  听说河南大学准备迁到嵩县县城,马振堂提出“去潭头更合适”的建议。马振堂当时分析:潭头四面环山,有利于避敌;部分民宅和潭头高级小学的部分房间可以当校舍;乡绅热心教育,会大力支持……

  王广庆觉得有道理,便前往潭头考察。之后,在征得县里官员的同意后,王广庆决心将河南大学迁至潭头。

  1939年5月,河大师生长途跋涉到达嵩县。最终,河南大学校本部及文、理、农3个学院千余名师生迁入潭头,医学院留在嵩县县城。

  历史:河大迁至潭头,师生村民结下深厚友谊

  河南大学迁至潭头后,得到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

  潭头高级小学主动腾出校舍50余间作为河大文、理、农学院的公共教室和图书馆;关帝庙20多间房改为校本部办公用房;文学院设在古城村、石门村,占8个院落,资料室另设于上神庙;理学院设在党村,使用了6个院落;理化实验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电厂设在40多间民房中……

  此外,为了满足师生课本印刷和文具需求,当地百姓办起了“七七服务社”;为了让师生有洗澡的地方,大家利用天然温泉建起了“河大池”;为了解决师生吃菜问题,有村民主动改粮田为菜地……

  在潭头人民的倾力支持下,河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得以正常开展。1942年3月,省立河南大学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

  为了回报潭头人民,河南大学大力兴办大众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七七中学到简易师范,大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知识水平。

  1944年5月15日,日军卢氏挺进队侵入潭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惨案发生时,与河大师生朝夕相处的乡民竭力保护师生和学校的教学设备,其中也有人被日军残忍杀害。

  惨案发生后,河大师生转移至南阳、西安、宝鸡等地。抗战胜利后,河大师生回到开封。

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

  传承:修建纪念馆,弘扬爱国精神

  如今,人们在潭头镇仍能看到不少“河大”元素。

  当年的七七中学现在是河南大学潭头附中。记者在该校门口看到,河大师生当年栽下的两棵柏树苗已经长成大树,树下的刻字石上有“河大柏”三个字。在学校的广场前,“河南大学潭头纪念碑”立于凉亭下。

  此外,在潭头镇各地,还分布着“河大梨”“河大葡萄”“河大松”……

  潭头镇党委副书记袁培岩介绍,2015年8月,由河南大学和潭头镇共建的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开馆,重现了当年河大在抗战时期的烽火育才之路。2016年,该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正式命名为“河南省第六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自省、市、县多家单位及社会各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记者 刘嘉仪 实习生 魏宇洋 文/图)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