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敦煌文化行者 探寻保育新路

2022-09-28 10:07: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工作人员在莫高窟洞窟进行数字化作业

  近年来,敦煌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敦煌文化与现代艺术审美迸发火花,许多年轻人以各种崭新的方式感受体验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近日,“2022范长江行动”甘肃行的学子透过云采访,了解兰州大学成立文化行者团队的故事。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成立于2009年,至今已走过十三个年头。从社团到公益组织,再到孵化项目落地,这个以“文化行者”命名的学生社团,希望通过青年视角探索文化多样性,推动世遗可持续旅游发展。

  大公报实习记者 曹洁

  谈及文化行者团队的项目服务时,负责人魏家玮对其中一项服务项目“青年敦煌之友计划”印象深刻。魏家玮说,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莫高窟作为甘肃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为了提高暑假人流量高峰期的游客体验,文化行者与敦煌研究院反复沟通,为高峰期游览日提供秩序维护、义务讲解、游客互动等志愿服务,并积极应对服务期间各种挑战。

  港澳志愿者参与讲解工作

  敦煌莫高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很大一部分志愿者是从港澳地区而来。在敦煌,六七月份的温度高达40多度,志愿者们穿防晒衣、戴遮阳帽、拿着小喇叭,“请大家按照秩序排队”……同样的话一说可能就是整整一天。“即使晒伤,甚至中暑,他们自己都会解决,不会给我们说。”魏家玮感叹道,“有些南方来的姑娘几天下来,脸和脖子就被晒成了两个颜色。”

  与一般景区不同,各种原因下,敦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正处在危机中,当地导游带游客游览时,整个敦煌面临的危机,尤其是壁画的消失,是景区的讲解内容之一。因为敦煌地处沙漠,黄沙滚滚,风蚀和沙蚀都很严重。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们一直都在想办法“抢救”和“补救”。拿莫高窟来说,原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40个人在一个洞窟里呆上半个小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会对洞窟内十分脆弱的壁画、彩塑的保存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因此,保护壁画已成为当下很重要的洞窟旅游控制指标,莫高窟也是一直都对此有严格的控制。

  兰州大学的志愿者团队怀揣“鼓励并支持更多中国青年关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期许,一直致力于敦煌文化创新与保护服务。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青年敦煌之友协会申报的《乐遗计划──甘肃省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及青少年文化培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敦煌文化节目成传播新模式

  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到《登场了!敦煌》,一系列文化节目或文化综艺的热播,以高清画质呈现遥远或神秘的文物,以及难得一见的细节。游客们告诉志愿者,他们喜欢近些年来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上做出的新改变。在多元发展的融媒体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生搬硬套,要与时下先进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合理重构文化,引导内容出圈,在多形态传播中创造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