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叶县县衙:中国唯一明代县衙 见证明朝官府样貌

2021-06-21 22:01:2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河南省叶县,有这样一处国保级古建筑群落:其占地16848平方米,整座建筑由中轴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不仅是全国现仅存的三座古县衙之一,亦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官署衙门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久居盛名。

  这就是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叶县县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明代五品级县衙,自始建至今600多年来,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其中主体建筑部分的大门、大堂、二堂、三堂及其附属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建筑62间。

  叶县自古就是“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孔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期,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则由汉代昆阳、叶县、红阳、舞阳合并而成,县令由五品官担任。这个不同也清楚地表现在了整个县衙的建筑风格和规模上。

  走到衙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朱漆大门,挺拔的青漆门柱和向两侧张开的八字墙。叶县是由汉代的叶县、红阳、昆阳三县全部和犨县的部分并为一县的,时称大县,县官级别多为五品,故得享受三间大门、五间厅堂的待遇。县衙门前明柱上有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所撰“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楹联。

  进入县衙,大门前紧接仪门。仪门东侧为萧曹庙,为纪念西汉名相萧何、曹参而建。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吏治,让县令都要学习萧曹的治国方略。仪门专为上奉来人时才能把中门打开,县令要亲到宅门见礼。仪门下两侧设两小门,东为生门,西为死门,一般情况下,是供囚犯专用的。仪门内甬道上有宋太宗御制戒石碑,正面书“公生明”三字,碑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宋代大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手书。

  一座县衙的大堂,是作为一县之长的知县发布政令、举行庆典、迎送圣旨、审理案件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戒石碑阴正对大堂。叶县县衙的大堂由厅堂和卷棚两部分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四周的建筑都略低于大堂,大堂里有正面绘着“海水涨潮日出图”的屏风,寓意为官者要清似海水,明如日月。

  叶县县衙是我国现存县衙中唯一有卷棚的县衙,特别是卷棚与大堂前檐连接处所采用的“天沟罗锅椽勾连”搭接法,在我国古代的木作技术中更是罕见。

  大堂卷棚下地面上有一块一米多长的石板,上有明显的凹陷痕迹,这是审理案件时受审者下跪的地方,叫跪石。留在上面的深深膝形凹陷印记,正是叶县县衙悠久历史的见证。

  县衙大堂东侧为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是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此外,在大堂两侧还有东库房、承发房等机构。东库房具体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则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等业务。我国古代官署衙门中,大堂为县衙审理案件的主要场所,大堂两侧科房则是县衙主要办事机构。

  由县衙大堂屏风两侧往后,即进入宅院,即县衙居官之所。宅门和仪门一样平时关闭,只在有上奉来客时才打开迎送。二堂中间明柱上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楹联一幅,堂中悬匾额一方,上书“清慎勤”三字。二堂东侧为会文馆、西侧为会武馆,是县令接待上奉文武官员的场所。二堂又起着穿堂的作用,中间设4扇屏门,也是专为接待上级客人而特设的。由屏风后出为三堂,三堂又名知县廨,为知县的办公室。两侧厢房为近身师爷及随从的办公场所。三堂后有后花园,园内有供奉守印大仙的大侧祠一座。

  叶县县衙是由中轴线及东、西两侧副线三部分建筑群组成的,除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大堂、二堂、三堂外,其东侧副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监狱、厨院、知县宅等建筑,西侧副线上有古时衙署内工作人员办公及休息的西群房,有知县反省自身功过的虚受堂、思补斋及南北书房等建筑。其中,虚受堂、思补斋等单元建筑,为目前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的仅存者,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叶县明代县衙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叶县县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叶县县衙已是省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市级廉政教育学习基地。“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县县衙下一步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加大投资力度,对县衙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提档升级,以早日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