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普利兹克奖大师建筑在中国(部分)

2023-02-05 04:23: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普利兹克奖大师建筑在中国(部分)

  01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2013年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理大创新楼透过其所位处的地势,以及其所采用的地板与窗页等建材,展现出流线型、不规则的造型,别具一格之余,又巧妙地运用横线设计效果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外形彷似一艘准备升空的太空船,因为哈迪德心目中的香港是不断发展的创意枢纽。

  02 苏州博物馆,2006年 贝聿铭

  贝聿铭的设计以务实为首,清晰简洁的建筑风格是极简主义的艺术特征。他认为:“中国的建筑应该体现中国的文化,尽管传统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但通过建筑师的努力,是能够得到统一的。”

  苏州博物馆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

  03 宁波博物馆,2008年 王澍

  王澍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普利兹克并表示,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世界认可,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外立面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20种以上回收的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主体3层、局部5层,主体2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从南面看,南立面是一个绝对二维平面,一个山谷断口中一座尺度超宽的阶梯通向原处的第二层“山”。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米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04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14年 矶崎新

  音乐厅面积19950平方米,分为1200座葡萄园式结构主厅和400座演奏厅,由矶崎新与声学专家丰田泰久合作,通过使用最新的技术和敏感材料,为观众实现亲密的听觉平衡。为了克服附近地铁10号线的噪音、震动干扰,音乐厅采用隔振器技术,这也使它成为上海首个全悬浮的建筑。

  05 和美术馆,顺德,2020年 安藤忠雄

  为了追求城市美术馆的效果,安藤从传承建筑“天圆地方”的理念出发,形成了由简单的圆形和方形构成的建筑形体,运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将光、水、风等自然元素融入到这座具有岭南建筑文化意境的美术馆中。

  和美术馆建筑从细部到整体构成,甚至包括景观设计,都如同水面的波纹一样,层层展开。而中心便是圆筒状5层挑空的空间。双重螺旋楼梯盘旋而下,形成中央圆形空间。如同DNA结构的双螺旋清水混凝土楼梯,是美术馆建筑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亮点,见证中国建筑技术的飞跃进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