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快消 > 乳制品 > 正文

对外投资频繁失利,三元股份上半年净利润跌超40%

2024-10-14 14:39:39大公快消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8月22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述简称“三元股份”)发布了营利双降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三元股份的营业收入约为38.5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了9%左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28亿元,降幅在40%以上。
  对于营业收入的下滑,三元股份在财报中解释称,“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导致公司销售承压。”

  对外投资多次失利

  随着乳业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在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三元股份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压力。

  或是为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元股份进行了多次对外投资和资产重组,但其对外投资却屡屡失利,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拖累了公司的业绩表现。

  早在2009年,成为三聚氰胺毒奶粉风波幸存者的三元股份,就收购了原三鹿乳业的核心资产,成立了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

  但或是由于产能渠道等整合不成功,三元股份虽然获得了三鹿的优质资产和渠道,但未能有效转化为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河北三元持续亏损,成为三元股份的业绩包袱。

  2016年,三元股份以13.05亿元收购大股东首都农业集团旗下的艾莱发喜90%的股份,然而收购后艾莱发喜的净利润平均增速却均不足10%,不仅未能提升三元股份的盈利能力,反而增加了其财务负担。

  2022年1月,三元股份合并首农畜牧,然而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首农畜牧的业绩并未达到预期。

  2022年,首农畜牧净亏损1537.98万元,2023年1—3月又出现了7116.54万元的亏损。最终,三元股份于2023年4月决定以6.58亿元的交易价格转让所持首农畜牧27%股权至北京三元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自2023年5月起,首农畜牧不再纳入三元股份的合并范围,这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营业收入。而今年上半年三元股份的营利双降,可能与上述投资的失利有着一定关系。

  除了投资失利以外,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三元股份2024年上半年的营利双降还可能与乳制品业务受影响、饲料成本上涨有关。”

  在乳制品业务方面,三元股份乳制品业务尤其是送奶到户业务、学生奶业务、投资板块餐饮业务受特殊因素影响较大,业绩同比下滑,导致利润同比下降。

  在饲料成本方面,三元股份在2022年合并了首农畜牧,由于饲料价格如豆粕、玉米、苜蓿等大幅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周期性上涨,影响了利润水平。

  业绩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公开资料显示,三元股份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市牛奶总站,2001年公司改制成为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9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公司主营业务是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低温鲜奶、低温酸奶、常温牛奶、常温酸奶、奶粉、奶酪、冰淇淋。

  据悉,上半年营利双降的三元股份,当初可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彼时,由于其产品未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三元股份的商品在市场上屡次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但“风水轮流转”,曾以食品安全方面引以为傲的三元股份,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存在了瑕疵。

  早在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河北三元食品限公司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情况的函》。

  通告显示,三元股份子公司河北三元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条件保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及检验能力方面存在4项缺陷。
  而三元股份的另一家子公司唐山三元也因生产场所、设备未保持持续卫生许可,以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未落实被通报。

  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三元股份”词条,共有237条投诉。仅9月关于三元股份的投诉就有4条,其中4条投诉皆是关于牛奶变质、有结块等问题。
  除了“耀眼”的食品安全方面问题频发以外;曾在乳业巨头蒙牛、伊利都出现大幅亏损的2008年,盈利却超4000万元的三元股份,如今业绩再度被蒙牛、伊利甩开。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蒙牛、伊利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46.71亿元、559.15亿元,是三元股份营收的超十倍;上半年蒙牛、伊利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4.46亿元、75.31亿元,更是三元股份净利润的数十倍。
责任编辑:王杰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