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街市与城市\苏昕仁

2024-02-21 04: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环街市一景。\资料图片

  如今的中环街市已然成为香港的观光景点了。除了作为经过保育活化的三级历史建筑,中环街市还汇聚本地文创品牌、环保与地方特色百货、艺术与时尚小舖、美食与饮品等等,吸引了大量文艺青年和外地游客,在一个至今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老街市里,再度迸发新鲜活跃的青春气息。可除了一一了解品牌、閒暇时候逛一逛各具特色的店舖,中环街市还有什么值得了解的历史、或应该分享给观光客的内涵吗?说到这里,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何藩。

  何藩(一九三一至二○一六)是著名摄影师,十八岁从上海移居香港,便开始在大街小巷游蕩、摄影,通过参与许多国际性奖项而成名。他因为多数拍摄街头,又常常在某个地点反复观察,守候一个精准的时机才按下快门,从拍摄风格上说,脗合布列松所论述的决定性瞬间,何藩认为文字艺术表现记忆,而影像特别是摄影,体现的就是时机,所以他也被誉为“东方布列松”。其捕捉光影的手法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令他成为前卫摄影家。而香港的市井生活和普通百姓是何藩摄影的重要题材,出版过专门的影集如《香港追忆》等,当中也拍摄过中环街市,如《香港.往日情怀》所收录的〈迷蒙世界〉(一九五九),相片中标志性的楼梯设计今天依然保留在活化后的街市内,形形色色的市民往来,光从顶上的天井投下来,恰好照亮了每个人物的轮廓,虽然相片中的元素并不多,但那里的生活气息和市井平民的生命力被呈现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分的光环。

  除了何藩,中环街市自身就有悠久的历史,徐颂雯的《香港街市》一书对此着墨不少,也收集了相当一部分资料和相片。而在纷杂的历史里,中环街市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首先是其建筑的变迁,因为当中不仅有时代生活的变化,更涉及到了城市生活相关制度的探索与完善。

  第一代的中环街市于一八四二年五月十六日开幕,当时政府为了在华人聚居地集中小贩、疏解交通而兴建的,是香港第一所公众街市。街市靠几栋楼来运营,大片空地则是留待未来开发。可许多楼出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只不过是棚寮,很容易受火灾或恶劣天气影响,室内环境也不佳。因此当时政府规定市场的承包商必须负担街市的维修、改建工作,包括改瓦顶、修沟渠、铺新路等。不过中环街市还是饱受诟病,譬如固定商贩多,农民自由买卖较少,石枱石柱阻碍清洁等,加之治安不良,商贩留宿,都导致街市的卫生条件并不好。一八五八年,经政府收回自行运营、并正式刊宪为法定公众街市,第二代中环街市原址重建完成,不过,重建后依然是建筑低矮、通道狭窄,不利于卫生的改善。

  及至一八九五年,第三代的中环街市再度重建而成,政府对此花费了许多心力财力。街市两侧的私人土地被买下来,开辟出现今的租庇利街、域多利皇后街,使得中环街市不仅地皮扩张,且前后左右都有道路围绕或面向海滨。新的街市前后各一塔楼,把街市南北两座双层主楼连通,主要是留给街市警察和看更居住的,商家不再被允许留宿。建筑不仅外形考究,内部也用铁柱铁樑配合木条重新构造,形成许多店舖和摊位,并在不同座、上下层都作出合理分类。更重要的是,街市得到统一、公平的管理,承包商对街市的垄断和随意支配不复存在。

  而现时的中环街市是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开放的第四代,面前的皇后大道改称皇后大道中,海滨空间也因为填海、开辟为德辅道中。政府当时参考了位于上海、更为现代的街市,譬如当时的福州路市场、小沙渡路市场与新建的中环街市都有些相似。新街市不再保留维多利亚风格,转而现代化并增高了一层,加装升降机和垃圾槽等,整体更为简洁实用。何藩所拍摄的正是这一代的街市。环境卫生、食物新鲜,给街市带来了活力。

  如今到中环街市,当然不再是为了采购蔬果海鲜,但透过走进历史建筑,感受时光、环境、制度的变迁,会发现这些被认为是静止的建筑物,其实左右了动态的社会生活,建筑的一呼一吸,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民生和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