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言西就/饮食男女\沈 言

2024-03-12 04:03: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梦因著《食经》,成为香港饮食经典。

  提及饮食男女,笔者最先想到的,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终章《饮食男女》。影片讲述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大厨所面临的家庭矛盾与代际冲突,讲述饮食与男女之间的微妙故事,且将男女关系昇华至父女关系,呈现台北都会的亲情伦理与世代隔阂。

  其次想到的,便是蔡澜所著《饮食男女》。在《吃的讲义》中,对于“什么东西最好吃”,美食家并未固执于某一具体菜式,而是以才子的敏捷才思,跳出众口难调的窠臼,先后给出两个奇妙答案:“妈妈的菜最好吃”“和女朋友吃的东西最好吃”,前者关乎魂牵梦萦的童年记忆,后者关乎风花雪月的成年际遇,令人不觉会心称是。

  至于引章据典,则应从至圣先师在《礼记.礼运》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说起。堪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毫不讳言食欲和性欲乃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对于口腹之欲和男女之情的需索与渴求,实乃人类本能。及至孟子引告子言,直指“食色,性也”,将人类食色天性进一步衍生和演绎。所谓“饮食男女”,可谓自古有之。

  在香港谈论饮食男女,则不得不提陈梦因的《食经》。上世纪五十年代,《星岛日报》娱乐版以“衣食住行”为主轴,因独欠“食”之写手,时任星岛总编辑陈梦因便自告奋勇,以“特级校对”为笔名,开设饮食专栏“食经”,每日连载。始于玩票的饮食专栏,不料竟大受“有同嗜焉”读者追捧而一纸风行,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最终辑录出版十集《食经》,成就香港饮食经典。

  作为香港食评第一人,陈梦因开创香港报纸饮食专栏之先河。张大千盛赞陈氏“既能动口又能动手”,能他人所不能,“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食经》以“食”为研究对象,却以“经”为呈现方式。固是讲菜式,更在于熟悉菜式的来龙去脉,以及菜式的精髓与奥义。陈梦因自言:自己不是讲放几匙油几匙盐,而是讲为什么放油放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当中许多著名菜式之介绍乃作者个人交游采集而来,在烹饪原理、方法与技巧之外,陈氏更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名店名厨与饮食故事不乏记录,从中可以一窥当时之食风与世情,因此愈显弥足珍贵。

  在《食经》自序中,陈梦因直言“食是艺术,是人生最重要的艺术”,他认为食的艺术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连食都不大懂得,就未免虚负此生了。他更以自身职业为例现身说法,直指晚晚熬夜的夜班校对,属于特别劳形伤神的工作,如果饮食不得其方,健康就会大有问题,因而非常重视健康饮食,通过研究合理、美味、价廉而有助健康的饮食,“日积月累,到而今,夜夜还能和红笔、浆糊做伴侣,大部分原因是食的知识的赐予。”

  作为资深食家,陈梦因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对合理饮食的诉求:“食的享受,不一定是有钱人才有资格,而有钱人也不一定精懂食的艺术,食的享受;只要晓得所以然,熟谙烹製方法和运用技巧,也会吃得到较好,和价廉味美的享受。”综观《食经》,大宴小酌兼备,餐馆家常皆有,名贵如鲍参翅肚,平凡如白菜豆腐,无不一视同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饮食男女之大慾,“节之则为易,乃近于人情也”的取态。

  戏剧家胡春冰奉奥维德的《爱经》与陈梦因的《食经》为“爱读书”和“必读书”,视食色为两个互相推动、互相增进的齿轮,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他从母爱与哺乳、友情与饮酒等实例,引证由食到爱的过程,引用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有关烹调是最先也是最后的驭夫术武器的观点,甚至联想到《食经》与《大学》中修齐治平的关系,直指“由食到爱”将是《食经》最伟大的贡献。

  时隔七十载,有幸捧读《食经》,听老饕经验之谈,忆文人交往之谊,在行云流水美文之间,尤感历久弥新、口颊生香。为食,不仅是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感。饮食男女,由食到爱,无论热烈如火抑或温柔似水,都是最抚凡心的人间烟火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