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高于海平面一千五百米至三千五百米是高海拔,三千五百米至五千五百米是超高海拔,五千五百米以上是极高海拔。从高原回来,朋友们给我竖大拇指,夸我勇敢,胆子大,不怕高原症。那张在海拔五千一百三十米的东达山留影,着实令他们羨慕。
“把准备工作做好,你们也可以。”我说。
“很想去,但是不敢。高原症可以预防不?”阿珍问,阿雄看看我,殷切地期待答案。生活在零海拔的香港人,对西藏充满向往,对雪域高原心怀敬仰。然而,恐惧挂在脸上,对高海拔望而生畏。
生活在氧气充沛的香港,人的海拔适应高度最多二千来米;不像生活在一千五百米海拔的西昌人,去到二千五百米的地方无所谓;也不像生活在二千六百米海拔的丽江人,上到三千米不在话下。
“高原症因人而异。你得慢慢地上,怎样上也很重要。”我告诉阿珍。
“怎样上?”阿雄抓住了重点。
“驾车或者乘车去。走三角形的斜边,把斜边拉长,避免直上,无形中弱化高度。慢慢走慢慢玩,慢慢升高慢慢适应,不给高原症表现的机会。阿彬和美美为来自零海拔地区的人自制的路线,你们参考一下:先在所谓高海拔的西昌玩两天,在丽江再玩两天;接着才进军三千米以上真正的高海拔。”
“别指望自己能像丽江人那样,可以从容地面对三千多米。在拉萨路过西藏师范学院的运动场时,看见好多人在打球跑步,状态极好,我们肯定不敢冒那个险。”
“我们肯定也不敢。”
“那个五千一百三十米,我人生的最高点,它对于一个攀登珠峰的归来者,不过就是大本营的高度、是安全的港湾,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不可逾越。来自不同海拔的人,对高度的敏锐度不尽相同。”我这样说,他们极力赞同。
“一山更比一山高,彼蓝天白云,非此蓝天白云;雪山从仰视到平视,从平视到俯视,壮美的万千气象在青藏高原上有层次地展开,让人不能自拔。慢慢地,国道三一八那几个‘非常高’垭口,在不知不觉中迎来送走;过了山口,就尽享人生成功的喜悦。等你到了三千六百米的拉萨,海拔大巫见小巫,什么头痛、恶心、气喘的事,忘了。”去过了,我侃侃而谈。
听着听着,阿娟动了真情,恨不得明天动身:“出发前我们要精心准备,把路线、住宿、天气、要踩的点都装进心里;还要买点西洋参和丹参片,前者泡水天天喝,后者随身放在包里以备应急。”兴致上来了,他们开始数算动身时间,因为无限风光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