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成都杜甫草堂的“大雅堂”前杜甫的塑像。\新华社
诗人创作诗歌,从得到电光一闪般的灵感,到落笔成诗以至完篇,有一个过程。过程或缓或急,为了构筑适当的意象,总会穷思竭虑,呕心沥血,神思飞扬,通过具体形象的捕捉与延伸,想像如何呈现诗境,以个人特殊的感受配合诗思的意境,探索心灵追求的境界。李商隐《樊南文集》的〈李贺小传〉,记载李贺写诗的过程:“李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恒从小奚奴,骑駏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这里描绘的作诗场景,是李贺骑着骡子,带着书童,到处寻觅作诗的灵感,遇到可用的素材,就记下来,扔到随身携带的囊中,晚上回来,再研墨铺纸,苦心孤诣,书写完篇。他母亲看囊中积蓄的诗材繁多,就知道儿子过于耗费心力,是羸弱的身躯难以承受的。
李长吉追求诗思灵光,让人想到《踏雪寻梅》的歌词:“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只是少了那种欢快的气氛,带着几丝忧郁与焦虑,皱着眉头,寻思天地灵气能够提供什么意象,吟成一首让他满意的诗歌。这种构筑意象的方法,是走进山河大地,有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从身体感官接触大自然提供的景色,在季节循环的变化之中,有所触动,从而感发出新鲜的意象,成为构筑诗作的基石。陆机《文赋》说文学创作的“其始也”,就是这样的状态:“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近读叶嘉莹老师的诗词,想到我五十年前听她讲杜诗,强调老杜写诗“无字无来历”,关键是诗歌传统长期构筑的文化典故,能够触发灵感。这也是陆机所说的,“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所以,由灵感的触发,到诗境最后的完成,其过程与唐代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相通。叶嘉莹写的诗词,经常引用杜甫的典故,就很能说明作诗的过程。
叶嘉莹一九四三年秋天写的一阕《鹧鸪天》:“叶已经霜别故枝,垂杨老去尚馀丝。一江秋水苹开晚,几片寒云雁过迟。愁意绪,酒禁持,万方多难我何之。天高风急宜猿啸,九月文章老杜诗。”这是她在抗战时期困居北平时,感受国难所写,明显反映杜甫《登高》一诗的影响。杜甫写《登高》,时在大历二年(七六七)秋天,作于他漂泊夔州之时,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年轻的叶嘉莹身处日寇统治的悲情,显然可以从杜甫的悲秋诗句中得到感发,因而成诗。
叶嘉莹在一九七九年游历成都时,已近耳顺之年,写了《纪游绝句九首》,第一首就说,“一世最耽工部句,今朝真到锦江滨。两字少城才入耳,便思当日百花春。”接着几首,都环绕着耽读杜诗引发的灵感,如“平生心愿今朝足,来向成都谒草堂”、“欲知杜老经行处,结伴来寻万里桥”、“舟入夔门思杜老,独吟秋兴对江风”。第四首则怀念杜甫当年在此生活,与鸬鹚有约,每日前来观鸟,诗思为之远扬,幻想杜甫若是还在,她愿化身为鸬鹚,每天可以前来见到杜甫:“少陵曾与鸬鹚约,一日须来一百回。若使诗人今尚在,此身愿化鸬鹚来。”第六首则感叹历史变化,当年杜甫流落漂泊于蜀地,离开成都,经过瞿塘峡的滟滪堆,长江三峡的天险如今已经不在,两岸不住的猿啼哀声也已经消失,不禁让她感到惆怅,同时又觉得交通便利的欢喜:“不见江心滟滪堆,不闻天外暮猿哀。忽然惆怅还成喜,无复风波惧往来。”
叶嘉莹游历祖国山川,所见所思,到处都有杜甫的足迹。她写过《旅游有怀诗圣赋五律六章》,就明显说道:“垂老归乡国,逢春作远游。因耽工部句,来觅兖州楼。”她游历曲阜,就感怀杜甫一生遭遇的挫折:“曾叹儒冠误,当年杜少陵。致君空有愿,尧舜竟无凭。毁誉从翻覆,诗书几废兴。今朝过曲阜,百感自填膺。”她登泰山,就想到杜甫的《望嶽》:“髫年吟望嶽,久仰岱宗高。策杖攀千级,乘风上九霄。众山供远目,万壑听松涛。绝顶怀诗圣,登临未惮劳。”游济南的时候,就写:“历下名亭古,佳联世共传。因兹怀杜老,到此诵诗篇。海右多名士,人间重后贤。词中辛李在,灵秀鬱山川。”历下亭的名联,“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举世皆知,源自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名句:“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叶嘉莹游览历下亭,首先怀念的就是杜甫的诗句,接着又联想到宋词大家辛弃疾与李清照,不离诗歌传统的兴发感动。她参加成都杜甫草堂纪念杜甫大会,当然更是深表怀念与景仰之情:“锦里经年别,天涯忆念频。重来心自喜,又见草堂春。笼竹看弥翠,鹃花开正新。盍簪溪畔宅,盛会仰诗人。”她还特别去了河南巩县,探访了杜甫故里:“巩洛中州地,诗人故里存。千年窰洞古,三架土峰尊。东泗馀流水,南瑶有旧村。山川一何幸,孕此少陵魂。”
叶嘉莹相信写诗的基本要素是“兴发感动”,她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郑培凯,历史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香港集古学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