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澳门篇)/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历史为镜,观照当下的文明互鉴\吴志良

2025-05-12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澳门大三巴牌坊。\新华社

  文明相遇的起点:从澳门到欧洲的思想涟漪

  十六世纪的澳门,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相遇的“第一现场”。葡萄牙商船带走的不仅是丝绸与瓷器,更是一整套与基督教文明迥异的东方智慧体系。利玛窦、汤若望等耶稣会士在此学习儒家经典,将《论语》《大学》译介至欧洲,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东学西渐”。正如汤显祖在澳门目睹“十字门中拥异货,莲花座里堆奇珍”时所感慨的,这座小城实为“中西并举、古今同在”的文明实验室。

  彼时的欧洲,正深陷宗教战争与专制王权的泥淖。耶稣会士笔下“以道德治国”的中国形象,恰似一道理性之光,刺破了中世纪的蒙昧。柏应理主编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后,令西哲赞叹:“孔子不谈奇迹与启示,只讲伦理与秩序,这正是人类需要的哲学!”这种对世俗理性的推崇,直接冲击了欧洲“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根基,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批判封建制度的利器。  

  儒家思想与启蒙理性的共振

  儒家思想对启蒙理性的影响是深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神论与道德实践的融合。莱布尼茨在《中国自然神学论》中指出,儒家“敬天法祖”的本质是一种基于自然法则的理性信仰,与基督教人格化的上帝截然不同。他将“理”与“单子论”相类比,认为二者都试图以理性解释宇宙秩序。这种解读虽带有误读成分,却让欧洲知识界意识到:道德体系无需依赖神权,亦可建立在人性与伦理之上。伏尔泰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为“人类道德的黄金法则”,以此抨击教会的排他性。

  其次,是文官制度与政治理想的投射。中国的科举制与官僚体系,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欧洲世袭特权的“理想镜像”。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分析中国法律“褒奖善行”的治理逻辑,魁奈则从“重农主义”中提炼出“自然秩序”理论,主张效仿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伏尔泰甚至建议路易十五仿效康熙举行“借田礼”,以此重塑君主与民生的联系。这些思想实验虽带有浪漫化色彩,却为欧洲现代国家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

  其三,历史观与宗教宽容的启蒙。卫匡国《中国上古史》记载的夏商周纪年,早于《圣经》大洪水年代,直接动摇了基督教的历史叙事。伏尔泰在《风俗论》中疾呼,东方民族的历史比我们悠久得多,凭什么以欧洲为中心?而中国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宗教生态,更被启蒙学者视为“无迷信的理性典范”,成为反对宗教迫害的论据。

  跨文化对话的现代启示

  今日欧洲,民粹主义兴起、价值共识撕裂,与十八世纪启蒙前夕的困境何其相似!特朗普式的“乱拳”冲击着多边秩序,英国脱欧暴露了联盟的内在裂隙。在此背景下,重温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绝非怀旧式的自我标榜,而是为破解当下困局提供历史智慧。

  首先,理性与包容需要再平衡。启蒙运动过分强调个体理性,却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的价值。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恰可弥补这一缺陷。正如澳门四百年来“不同宗教、不同信仰共存共荣,浑然天成”的实践所示,真正的理性不应是排他的教条,而应如儒家“中庸”之道,在差异中寻求动态平衡。

  第二,道德治理与制度创新要相结合。当前欧洲福利制度疲态尽显,社会治理陷入“技术理性至上”的陷阱。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体系,则强调制度设计需与道德培育同步。魁奈曾惊叹中国“以自然秩序维持千年稳定”,这种将天道与人伦相贯通的治理哲学,或可为现代国家提供超越选举政治的长期主义视角。

  第三,全球史观下,更需要文明自觉。十九世纪以前,“天朝中心论”妨碍了中外文化交流;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中心论”遮蔽了文明互鉴的真实历史,启蒙运动实为“东西方共同书写的思想革命”。今日欧洲若欲重振启蒙精神,当可以澳门为镜──这个“藏于深闺的文明实验室”证明:真正的进步绝非文明冲突,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

  在全球化受到严峻挑战、世界秩序和人类价值重构的大时代,我们如何走向新启蒙的道路?

  站在二○二五年的时空坐标上,我们应该比伏尔泰时代更清晰地看到:文明对话从来不是单向的输血,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双向的启迪和相互的成就。欧洲需要的不再是十八世纪对中国的浪漫想像,而是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思维特质。中国需要的也不是对西方制度的盲目推崇,而是深刻认识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澳门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地,其“中西叙事相结合”的话语体系,恰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法论启示──既要有伏尔泰式的批判锋芒,也需有利玛窦式的对话耐心,更需要不同而和的智慧。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葡萄牙人进入澳门之时,中国明朝开始对西方有所了解。当欧洲人通过澳门发现中国时,他们也在重新发现自己。今天,当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我们或许该重读吴历在大三巴写下的诗句:“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文明的真谛,从来不在固守藩篱,而在扬帆破浪、互鉴共生。这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协力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深远意义所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