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暧暧古村庄\黄秀莲

2025-05-12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小西湾位于港岛最东的一隅,天涯海角,而地铁只通到柴湾,尚未直达此区,于是巴士载运成为交通主动脉。多线路程的巴士汇聚此站,85号来了,这路车从未坐过,但记得可抵我家,拍卡前请教了司机,才安心上车。车子先走平路,绕过杏花邨外围,然后登坡而上,左拐右转,到了阿公岩道。山路狭窄,倏陡忽降,起伏不定,更有黛绿树色,鬱鬱苍苍,还未看足,车子已落到谷地了。忽见左边村屋疏落,门前一根竹竿晾晒着衣物;寮屋及厂房立在小路另侧,挺起铁皮外壳,也许仍在营生。我为之愕然,旧貌依稀,童年看过的平民房屋,原始而真实,宁静而隐世地立在眼前。

  哎,这番风貌,近日在粉岭流水响的迂回路上也曾见过,没想到市区寸金尺土,小石屋和铁皮厂居然能残存在城市角落,难道这段山路遭社会遗忘以至没有开发?这猜想无法成立,只因高级私营的医疗中心就在咫尺巍峨而立,那么,村落何以依旧一派古朴遗世独立呢?

  我还未回过神来,巴士已下坡往筲箕湾电车路疾驰而去。这一带算是熟悉的,在柴湾道工作了近十年,相看两不厌是青山,自以为山色早已全收眼底。怎料到山后有山,山环路绕,从柴湾道坡度尚缓的岔路左转而入的阿公岩道,几家报业杂志早就在此设厂,不止墨香飘送文气蕴借,竟然还秘藏了理应失落的村庄面貌。

  回家后马上翻查资料,方知道令我惊诧的暧暧古村,原来是阿公岩村。一八四一年开埠之初居民已聚居成村,当时已有村民两百,后来太平天国馀卒偕家属逃亡到此,落地生根。筲箕湾既近海又出产花岗岩,居民遂捕鱼为业或采石为生,难怪岸边有避风塘,而山坡犹留下斧凿采石的立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移民涌入,户数增至百馀,村民亦陆续转业。后来一场火灾,如今只得二百人居住。看,当年构建因陋就简,居住与生产比邻,只求遮风避雨,火炉一样的铁皮寮屋亦可安家立业。不过,政府会在今年六月收回这块地,用来兴建可容四千人的公屋。村落湮没叫人惆怅,新型公屋耸立令人欣慰。

  这旧时风景城中村落快要消失了。我看山十年不知山,却刚好碰上那路巴士,无心访寻偏是蓦然相遇,成就了最后的缘分。匆匆一瞥,喜见隐秘的山后,村舍俨然,有花有树,充满情趣,旁边有船厂,还有历史的回音隐约的足迹,恍惚低诉着两百年来的沧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