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香港建筑特色\胡恩威

2025-05-13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笔者看来,香港建筑空间的特色,体现一种独特的“无特色之特色”──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城市在高密度发展与多元文化交织下的适应性与创造力。

  垂直哥德式的现代变体:香港的“石屎森林”常被比喻为现代哥德式,但它的震撼力不在于单一建筑的造型,而在于楼宇间的狭缝。超高建筑群形成的“街道峡谷”强化纵深感,阳光被切割成抽象的光带,这种非刻意设计的“负空间”反而成为城市体验的核心。

  欧洲城市通过法规维持街道比例(如巴黎的屋簷高度限制),香港因土地稀缺放弃这类控制。建筑物高度的无序性,意外形成一种“拼贴美学”──每栋楼都是独立的经济计算结果,展现动态的平衡。

  标准化作为生存策略:香港常见的杂色调住宅(如“发水楼”)并非美学选择,而是材料成本(如防潮涂料)与快速施工的产物。这种“去个性化”恰恰满足资本高效运转的需求,建筑成为地产公式的物理呈现。

  室内外逆转的生存智慧:当室外空间被压缩到极致(如“牙签楼”之间的缝隙),香港人将生活场景转移到室内压缩空间(茶餐厅的卡座、㓥房的多功能家具)和半室外过渡带(天桥底、骑楼下的流动摊贩)。建筑的“平庸外壳”反而衬托出这些非正式空间的活力。

  混血式实用主义:港英时期引入的骑楼(遮阳避雨)与本地“唐楼”结合,形成“上住下舖”的混合用途。这种基因延续到今天商场与地铁站的无缝连接,建筑的“无特色”实则是对亚热带气候与商业效率的双重回应。

  招牌森林的二次创作:当建筑立面趋同,街道的视觉张力便由悬挂的霓虹招牌和冷气机构成。这些民间自发的添加物,形成了香港“赛博朋克”景观。天桥底下的太极场、后巷的神龛,这种非正式使用,恰恰依赖于建筑本体的“空白画布”特性。

  在开发商追求利润极大化、市民适应微型生活等情况下,城市展现惊人的韧性:建筑的“无个性”反而成为承载生命力的容器。它的美学密码不在形式本身,而在于人如何与这些“方盒子”博弈,并在缝隙中编织出意想不到的叙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