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风景与背景\姚文冬

2025-05-13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西藏回来,我去看望父母,兴奋地讲旅途见闻。但他们面色平静,仿佛我刚从超市回来,在絮叨那些红红绿绿的蔬菜。过了一会儿,母亲才问父亲:“北街老李的儿子,是不是在西藏?”父亲说:“好像开了个石料厂,做修路的生意,村里好几个人去投奔他,又回来了,说那儿太苦。”

  我经常旅行,但不是每次都说,这次与他们分享,是觉得去西藏与别处不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可在他们看来,西藏不过是乡亲们讨生活的一个去处,与县城或临近的城市没什么区别。那几个去了西藏又跑回来的老乡,如果我跟他们炫耀我去过西藏,他们的反应,可能比父母还不以为然吧。我忽然意识到,我的诗与远方,正是让他们直不起腰的重担,而雪山、白云、寺庙和经幡,这些我眼中美景,只是他们在困境中挣扎的背景,所以西藏给我的印象是太美,给他们的感觉可能是太苦。

  想起有一次,遇见一位远亲,他说刚从河南回来。我立刻来了兴致,说河南好,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少林寺、淮河源、云台山我都去过,还游览过白马寺,看过洛阳牡丹,开封古城也逛了。亲戚一愣,这些地方,都在河南吗?原来,他去河南不是旅行,而是打工,在一个不知名的县城待了三年,然后就跟我絮叨他吃过的苦。当时,那些絮叨我都没听进去,觉得太煞风景。

  同一列火车,载着不同的人前行──旅行者憧憬远方,越远越久越感觉浪漫;打工者望向窗外,满是离乡的惆怅和对异乡的胆怯。同一个终点站,是旅行者欢呼雀跃的地方,却是打工者把心提起来的地方。旅行者从异地采撷花草,插入花瓶欣赏,打工者从他乡搬来一块砖石,堵住生活的窟窿。就像我去过一次沈阳,拍了几十张风景图片,父亲去过好几次,却只留下一张某设备厂销售经理的名片──年轻时他倾尽所有,东挪西借,想开一家带锯厂,但他心里没底,所以每次上火车都忐忑不安,哪有心思去看风景?

  生活就是这样,给一部分人锦上添花的风景,是另一部分人无暇相顾的背景。风景与背景的鸿沟,恰是生活真实的褶皱。而每一个看风景的人,也有他谋生的背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