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剧照。
六月二十一日,从澳门来港看“中华文化节”节目——中国国家京剧院以于魁智等领衔演出的《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这是经典三国骨子老戏,演绎精彩的赤壁之战,也包含了蒋幹盗书、回书斩将、对火字、草船借箭、苦肉计等为人熟知的情节。戏从晚上七点半一直演到十一点多,座中懂戏的观众不少,给演员“碰头好”、给琴师掌声、给台上关键处的叫好都在“坎节儿”上,酣畅淋漓。我旁边和后排坐满由老师带领的香港本地中学生,由始至终全神贯注,想必他们都是知道这些三国故事的。
梨园行说:“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京剧和三国戏的渊源、三国戏被搬上舞台,传唱至今,要归功于清同光时期的卢胜奎。卢胜奎原为京师衙门中充当文书、禄事的职务,公余常去看四大徽班的演出,也学戏。从咸丰到同治十多年间,技艺成熟,兼识文断字,被程长庚纳入三庆班。卢胜奎的厉害在于,本是半路出家,票友下海,却在京剧史册上留名。有一幅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的画,画的是在同治到光绪年间京剧从初创到成熟期最著名的十三位伶人的彩色戏装画像,其中有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的戏装像。
卢胜奎对京剧舞台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创作了三十六本连台戏《三国志》,有《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烧战船》《华容道》八本组成的《赤壁鏖兵》。这些三国戏,最耐看和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是:“所有科白皆就书中原词略加剪裁,无不音节铿锵风韵涤畅,不啻若自其口出。而绝少支离聱牙之病,亦炉锤能手也。”把书里的原词略略加工就成为剧中科白,且音节铿锵,风韵涤畅,这是原著提供了极好的改编底版。
戏曲作为曾经最为流行的大众文艺,受众遍布社会各阶层,既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更多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而统治阶层也确实以戏曲来教化民众。戏曲的故事从来不必深奥,为的是让不识字的老百姓从中受到忠孝节义的教化。
三国戏,以天下纷争的历史为背景,聚焦于人。台上演员通过唱念做舞的技艺刻画人物,放大细节,表现国与国、人和人的纷争。全部《三国志》,始自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杨月楼、钱宝峰、黄润甫等创造出“活鲁肃”“活周瑜”“活孔明”“活赵云”,丰富了京剧舞台。后有戏班“连”字科、“富”字科、“盛”字科的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等承前启后这批三国剧目,立了标杆——“标准孔明马连良”“标准周瑜叶盛兰”“标准蒋幹萧长华”“标准曹操袁世海”“标准黄盖裘盛戎”等。
戏曲向来是“演员中心制”,看戏看角儿。
以三国戏为例,从清朝唱到今天,正是一代代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有所同,也有所不同。而不同演员的组合,更可以变化着演。以过去马连良演此剧为例,前面演鲁肃、后面演孔明。但他在上海与周信芳合作此剧,便是孔明一角到底;周信芳则前面演鲁肃、后面演关羽。
此次看演出前,我带着好奇:于魁智饰演孔明还是鲁肃?直到于魁智演的鲁肃出场,我又在想,于老师会否在后面《华容道》“赶”关羽一角呢?近年每年都有机会看于老师演出,他有意把中青年演员往前推,也经常带着学生一起演出。这一次,孔明由杜喆扮演,关羽由马翔飞扮演。于老师只演鲁肃一角,集中在上半场,却浑身是戏,连头上帽翅、身上袍带都有戏,更遑论那一开嗓的唱了,广东话喜用“听出耳油”来形容悦耳之好。
对于鲁肃,我的固有印象是“老实人”。看了于老师演的鲁肃,有些新的感悟。这个老实人很善良,也不乏智慧(虽比不上孔明),对朋友实在、有大局观……当今社会实在是更需要多一些鲁肃这样正能量的人。
想起些历史来。一九五九年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联合推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之一《赤壁之战》,这是在《群英会.借东风》和《激权激瑜》基础上,由任桂林、阿甲、翁偶虹、马少波等人创编,突出古代十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教育意义——“团结敌对,以少胜多”。此次创编,不但保留了老戏原有的精华,更新添了创意。我个人最喜欢《壮别》——属于“节外生枝”却分外出戏。老戏在“打黄盖”后,黄盖这个人物就没有了。而全剧又没有赋予黄盖多少可表演的空间。由翁偶虹加入周瑜与黄盖“壮志言别”的戏,描写黄盖诈降之前,周瑜夜来慰问,互相鼓励,给予对方必胜的信心。这场戏,英武倜傥的周瑜与白发将军黄盖,在舞台上形成鲜明对比;小生和花脸的声腔,是龙虎音与黄钟大吕相得益彰。翁偶虹为周瑜写的一段唱词,也一直为我所爱:
“浩然正气冲霄汉,惊醒了星斗闪闪寒。骇浪奔涛增婉转,风叱云咤也缠绵。老将军珍重此身经百战,珍重了东风初送第一船。大江待君添炽碳,双星为你染醉颜。松柏劲骨当岁寒,你谈笑而去谈笑还。”
遗憾的是,当年《赤壁之战》演了三场之后,一位领导指令删去《壮别》一场,理由是黄盖是诈降,如同战士炸碉堡,全凭一鼓作气,不需要他的领导再去慰问鼓励,这等于拖了黄盖后腿。
此后直至一九八四年,叶盛兰之子叶少兰、裘盛戎传人方荣翔合演的《壮别》重现荧屏,但由于时间制约,删减了原本的部分对白。
这一次国家京剧院在香港,是老戏演法,没有《壮别》。我一直没有在剧场里看过《壮别》,很是期待。尤其这次饰演黄盖的王越,是裘派传人李长春之徒,又刚获戏剧表演梅花奖,为可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