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为什么一部日记成宝藏\叶 梅

2025-07-04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新华社

  吉林省有一本朝鲜文大型文学双月刊杂志《长白山》,创刊于一九八○年,《长白山》杂志的安主编约我写卷首语,我想到了巍然的长白山,想到我曾工作过的《民族文学》杂志一位老主编金哲,正是来自长白山并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朝鲜族诗人……更想到了辽阔东北大地的抗日烽火,那本弥足珍贵的《周保中日记》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在东北,很多人都知道抗联英雄周保中,但或许并不知道他一九○二年出生于云南大理,是一位白族人,而且他原名叫奚李元。他少年时家境贫寒,但尽管家里缺吃少穿,父母仍尽力供他读书。一九二六年,他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为了表达投身革命、保卫国家的决心,改名为“周保中”,寓意一生要“保卫中国”。

  把决心变作姓名,召唤间时刻准备为国冲锋陷阵,这是周保中从贫苦农民子弟成为革命战士最忠诚的诺言。他一九二七年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从苏联回国,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起草《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游击运动纲领》。后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指挥了无数次战斗,九死一生。一九五五年,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周保中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极为珍贵的是,这位铁马横戈,驰骋沙场的白族将军在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东北抗战烽火中,写下了七十馀万字的战斗日记。他以点滴汇成的记录,真实刻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其中包括几百次战斗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人数、战况及敌我双方的伤亡。他还在日记中写到了多达两千馀位抗日将士的壮烈战绩,还有当时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在东北抗战大舞台上的表现,有奋勇杀敌的抗联战士、运筹千里的高层抗联将领、普通的农民市民,以及那些投靠敌人的叛徒、卖国求荣的汉奸以及凶残无道的日本侵略军等。东北抗联在苏联整训期间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技术培训及日常生活,在他的日记里也有很多记载。

  那些艰苦的战斗场景,存活在他的日记里。一九三六年冬,周保中率领的抗联第二路军在敦化寒葱岭与日军周旋,战士们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只能用雪水煮麦粒充饥。他记载了:“十二月十七日,粮绝三日,以树皮、松针煮食,战士李福才啃冻土豆致门牙崩裂,仍笑曰‘此乃日寇之罪证’。”英勇无畏的“八女投江”也出现在了他当时的日记里:“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四日,我五军关书范师长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历史之金石峰及妇女冷云、杨贵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宝清有我联军第五军第三师八团一连激战日贼及伪蒙军之烈士山,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周将军当年的期待得以实现,如今就在牡丹江畔的林口,耸立着“八女投江”的英雄雕像,那青灰色的坚硬石雕,刻画出不屈的中国女性,她们是那样的年轻,年龄最大的才二十三,最小的才十三,有汉族,也有朝鲜族。

  一九九一年七月,周保中日记由人民出版社以《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的书名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东北抗日斗争最原始的文献,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东北抗联历史,被广泛传诵,并由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珍藏。与之相伴的抗战文物中有一台苏式望远镜,镜筒内刻着“1936.12.寒葱岭”,那正是周保中指挥的一场重要战斗,在吉林敦化境内的寒葱岭成功伏击了日军守备队。望远镜盒里还有一张纸条,用俄文写着“Подарок будущему Китаю”,意为“送给未来的中国”。

  据《周保中日记》及抗联战士回忆,望远镜为苏联远东军区当年秘密支援抗联的物资。周保中早期在苏联学习军事,通晓俄语,在抗战斗争环境极端残酷时期,抗联部队多次进入苏联境内休整、补充和接受训练,提高战斗力。周保中曾带队前往,在日记中也有很多记载。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抗联主力部队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建立了北野营A营、南野营B营,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由苏联远东军方面提供支持和指导。一九四二年八月,在苏联的支持下,抗联馀部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或“国际旅”,周保中任旅长。该旅在苏联境内进行了正规化、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包括爆破、测绘、无线电、跳伞、滑雪、敌后侦察等特种作战技能,为反攻东北,争取民族解放作了一系列准备。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早在同一个战壕里,抗战胜利也是世界人民争取正义与和平的胜利。有着刻字的望远镜连同镜盒与纸条作为一级文物,现珍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在东北各地的博物馆里,还有很多令人追思的抗战文物,抗联女战士的织补针,用日军子弹壳磨制,针尖仍带着血丝,旁边放着半块未织完的毛袜,袜底绣着“驱逐日寇”;朝鲜族群众的送粮证,一九三八年签发的:“韩哲洙送玉米三斗,土豆五十斤,获抗联第七军颁发的‘救国勇士’木牌”;用桦树皮写下的《关于东满党组织工作的指示》,字迹被血迹浸染;铁盒里装着半截钢笔和一张油印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歌词。歌词末尾用朝鲜文写着:“金哲镐,一九三九年冬,于长白山”……

  周保中日记与这些文物均成为宝藏,岁月遮不住它们的精神光茫,正如明代李贽《焚书.复焦弱侯》所写“至其真洪钟大吕,大扣大鸣,小扣小应,俱係精神骨髓所在。”其爱国主义的决心和勇气代代相传,如洪钟大吕在不同的时空里迴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