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谈文论艺/“抄袭”之争\嘉妍

2024-03-22 04:03: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由黄精甫自编自导的电影《周处除三害》近来一边票房捷报频传,另一边却深陷抄袭风波。日前,台湾导演钱人豪称《周处除三害》抄袭自己的剧本《无法无天》,并向黄精甫以及《周处除三害》的制片公司“一种态度”提出控告。

  要说最令文艺创作者闻风丧胆的字眼,“抄袭”必在其中。常见的“抄袭”事件,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同期作品之间的抄袭指控,如今次的《周处除三害》,又如去年电影《扫毒2》被控抄袭内地电影《完美情人》,被控抄袭的作品名气比控方大,乍一看以为是“碰瓷”,但细细看来又不得不承认确有较多相似之处。

  另一种是向经典作品的抄袭指控,如曾国祥导演的电影《少年的你》被指“融梗”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琅琊榜》被疑情节雷同《基督山伯爵》,这类指控往往只存在于民间,原作既不会去控告,同时也因原作地位崇高而被认为是一种致敬、借鉴。歌手蔡健雅曾经被指控作品《抛物线》、《红色高跟鞋》等涉嫌抄袭,而后蔡健雅作出回应,“那时,常听The Weepies。Sorry,但在写歌的当下,真的没有在想我要抄袭!”“因为从小听了那么多音乐,都是被很多前辈启发,慢慢学会怎么写出自我风格的音乐,唱出自己的风格。”简言之,从大量的作品中浸淫而来的创作能力,难以避免在此后的创作中发生无意识的借鉴,尽管雷同,但绝无主观故意。

  文艺创作过程与发生雷同现象,玄而又玄,没有创作者会承认自己主观抄袭,而客观上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则更加复杂难言,如何更好地界定抄袭,而让抄袭不至变成攻讦对手、攫取利益的方式,同时又更好地保护创作者权益,看来任重道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