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文日常/不忘自己是隻“牛虻”\米 哈

2024-03-26 04:03: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们曾经谈到,学问来自好奇,好奇来自于自觉的无知,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式的无知”(Socratic ignorance)。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知不是无法避免的,但要将无知转化成真理与智慧,那必须要先认清楚自己一无所知,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事。那就是“从梦中甦醒”的一刻,也是“知识德行”(epistemic virtue)的开端。

  当苏格拉底从梦中醒觉,便成为了一名提问者,也就是当时雅典人所讨厌的一只出了名的“牛虻”。这“牛虻”整天烦扰他人、质疑他人,但同时从这些质疑之中,探索学问,也得到了一些知识。于是,“牛虻”也就成为了老师。

  苏格拉底从“牛虻”成为老师的故事,是我对自己作为老师身份的一个提醒,提醒我:老师是一名有自知之明的提问者,是一名唤起他人好奇的“牛虻”,而不是拒绝聆听、自命不凡的权威。

  唐代文学家韩愈便在名篇《师说》写道:“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引用孔子的话,指出“圣人无常师”的说法,并谈到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还要贤能,因为理解知识或真理可早可晚,而学术与修业也是各人各有专长。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以至韩愈,都相信教育之重要,而《师说》一篇,既勉励学子,又提醒老师,记得不耻下问,虚心学习,新进后辈可以超越前辈,而资深前辈也应积极培育后学新人,教学相长。

  其实,“闻道有先后”,除了知识与真理,还有礼貌。每当我到访不同中学主讲,眼见台下学生专心投入,反而全场最大的噪音来自老师之间的聊天时,我便会想起韩愈的教导,也会想当下说一说苏格拉底的故事。

  想起自己是一只“牛虻”,那更有了自省:我的演说既然只吸引到学生,却无法提起老师的兴趣,实在是我的不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