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讨论了什么是结构,这一次,我们谈论一个经常令人混淆的写作词汇──场景。
什么是场景?根据故事大师罗拔.麦基(Robert McKee)的定义:“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景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所以,这是什么意思呢?请让我用例子说明之。
举例,在大学图书馆里,男主角正专注于一本关于天文的书,抬头时,他注意到不远处的女生正在寻找书架上的另一本书。她的手指掠过书脊,最后停在一本与他的兴趣类似的书上。他心生好奇,但不敢上前。随后,他们不约而同出现在饭堂,却坐在不同角落。男主角时不时抬头,看到女生低头用餐,彼此的目光偶尔交汇却迅速移开。直到离开校园时,他们又一次偶遇,这次是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女生的提包突然滑落,里头的书散落一地。男主角主动上前帮忙,两人终于有了第一次的交谈。
现在,想问问大家:以上的描述一共有多少个场景呢?三个?答案是“一个”。
很多人都会以为有三个场景,因为这里涉及“图书馆─饭堂─街上”三个背景的转换,但在麦基的定义下,这些镜头仍然属于同一个“场景”,理由是这些行动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叙事单元:角色从陌生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了一个所谓的“故事事件”。
麦基的“场景”概念,强调的是情感或价值的转折。例如,以上的两人从陌生到建立联系,这便是一个清晰的转折,而这样的场景转折,也构成了故事的基本叙事单位。
那么,一个故事大约涉及多少个场景呢?麦基认为,以电影为例,一个故事通常由四十至六十个场景组成。换言之,角色们通过四十至六十个涉及情感或价值的转变,一步一步从起点走向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