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机器人跑马拉松\胡一峰

2025-04-28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四月十九日上午七点半,北京亦庄,一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马拉松不是新鲜事。这几年各地赛事此起彼伏,爱好者甚众。不过,这场马拉松与众不同,它是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参加的半程马拉松。

  从视频上看,参加的机器人有好几位,体型各异,跑姿也各不相同。有的大步流星,有的碎步快跑,有的摇摇晃晃,萌态可掬。对于人类来说,跑一场马拉松是一次身心大考。对于机器人来说,同样如此。一个名为《半马机器人跑姿大赏》的视频里,有的机器人跑着跑着倒下了,一个“打挺”又站起来,有的机器人身躯摔碎了,修复后又回归赛道……它们共同的问题是更换电池,第一个撞线的、身高一米八的“天工Ultra”,以两小时四十分四十二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开跑约三十七分钟后就更换了一次电池。

  我想,机器人跑马拉松,至少具有两重意义。首先,考验机器人的制造技术进而推动其进步。人形机器人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机器人关节的灵活度,材料的耐磨损、硬件和软件的精准耦合等,在马拉松中都受到了新的挑战。每一个参赛的机器人,都不是“一个人”在奔跑,陪跑的还有它的领队、操作手和工程师等。因此,机器人的每一次跌倒都对它的团队乃至这个行业的进步形成一次创新倒逼。

  其次,考验我们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人机共处的社会已成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些年,机器人进入的场景越来越丰富,而每一次新场景的出现,都是对人类的一次集体心理建设。正是在一次次“原来它们还能干这个呢”的惊叹中,我们与机器人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而这次机器人在马拉松赛道上“不折不挠”的表现,似乎也说明它们同样秉持马拉松精神。或者说,它们折射出的研发者在科技创新马拉松赛道上的精神状态。而这让我们对机器人的前景更有信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