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当白先勇动心起念要制作一台昆曲大戏《牡丹亭》时,他就下定决心要让这出戏满蕴“青春”:不但演员要“青春”(让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而且观众也要“青春”(让昆曲进校园,使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成为昆曲观众的主体)──于是他将这齣投入了全部心血精心制作的昆曲《牡丹亭》命名为“青春版”。自从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以来,二十多年间青春版《牡丹亭》在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太平洋两岸的几十所中外高校巡演,在前两百场演出中有八十九场是在大学演出──在校大学生已成为看昆曲的主流观众。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参与,昆曲观众的平均年龄下降了三十岁。
除了吸引在校大学生观看昆曲,白先勇还在考虑如何能将昆曲更深地扎根在大学校园。在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十年之际,他提出要让在校大学生演昆曲。二○一七年他的这一构想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名义得以实现,在校大学生也完成了从看昆曲到演昆曲的身份转换。
二○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由白先勇任艺术总监、赵天为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二○二四年度资助项目“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结项表演正式上演──这也是“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演员来自全国二十九所高校的五十名学生,共有四个柳梦梅六个杜丽娘,乐队成员也均为在校大学生。在原班青春版《牡丹亭》演员俞玖林、沈丰英、吕佳、沈国芳、唐荣等人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的演出“非常惊艳!”──青春版《牡丹亭》终于有了校园接力的表演传人。
在校大学生经过九个月的培训,其表演就能达到“如专业演员参加评奖演出”的效果(汪世瑜言),实在令人惊叹!这不禁让我想到,像南京大学这样有着悠久昆曲教学、研究和唱曲传统的高校,是不是该考虑成立一个以在校生为主体的“南京大学昆曲实验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