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的晚风裹着湿气,四十七岁的林晓芸单脚点地,公路车停在松山湖边。手机屏幕亮起,骑行群弹出新消息:“明早六点,同沙生态公园见。”她笑着收起车,远处几个穿骑行服的身影正掠过晚霞──这群平均年龄五十岁的“不老骑士”,正用车轮丈量着属于中年人的新坐标。
周末,深圳湾畔,四十八岁的陈志明单手扶着公路车把,与二十馀位骑友匀速向前。这群中年骑行者,正沿着滨海长廊完成每周两次的“例行课”──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到人才公园,二十公里的路程,他们用时约一小时,途中会停下来拍几张落日,或是交流最近的骑行装备。
在大湾区,这样的场景早已不是新鲜事。四十至六十岁的中年群体正掀起一股“骑行热”:从社区绿道到城市主干道,从周末短途到跨城长途,骑行不仅是运动方式,更成为中年人对抗焦虑、重构生活的“秘密武器”。数据显示,大湾区四十岁以上人群健康支出年增百分之十八,运动装备、体检套餐成为生活刚需。
健康管理成为中年人的必修课。四十九岁的佛山老板周辉,曾靠熬夜喝酒打拼事业,健康亮起红灯后,加入骑行队伍。如今每周三次二十公里骑行,不仅甩掉十多斤赘肉,整个人焕然一新。
都说中年人的压力大,骑行能够缓解“焦灼感”,上路的感觉能够让自己抽离。同时,骑行带来的兴趣社交重塑着中年人的生活圈,让他们在共同爱好中,实现高质量的家庭陪伴和代际沟通。城市的包容为中年人的新生活提供土壤。不断增加的骑行道,让中年人的骑行计划触手可及。
暮色中的骑行队伍,有人放起《海阔天空》,有人分享晚霞美景。正如诗中所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对大湾区的中年人来说,这杯酒不必急着喝——他们正骑着车,看风景在路上,故事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