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让AI飞一会儿\胡一峰

2025-06-27 05:02: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的毕业季,多所高校出台规定,对毕业生论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提出要求。此前我还看到一些学术刊物发表声明,拒绝接受AI参与写作的论文,其中不乏名刊大刊。这些大概都可以视为人类面对AI进攻筑起的城墙,挖掘的壕沟。城墙和壕沟所要保卫的是人类的原创力。

  虽然,作为人类科学技术的产物,AI本身即是人类原创力的极好证明,但AI的发展又提出了“人类失去原创力了吗”的严峻拷问。如果我们要举出代表人类原创力的活动,学术研究显然位列前茅。从这个意义上说,对AI率进行检测甚至拒收AI参与的论文,似乎十分合理。

  不过,AI检测工具失误的例子频频出现。且不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名篇被认定为AI之作,一些来自于长期研究的论文也被判定为高度疑似,而同一文档在不同的时段竟然也会被同一工具检测出不同的结果。

  如何解决?献策者颇多。归结起来,两条路线。一条是技术路线,即设计出更加智能的检测工具,提高检测的精准度,用AI打败AI;另一条是伦理路线,即完善学术伦理,把AI使用纳入学术自律,规范其使用范围及标注规则。二者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科技与人文两股力量的交织互动。

  如果说检测AI率还不失为智能化浪潮的应对之道的话,拒绝刊发AI参与写作的论文,就失之粗暴而昧于时势了。如今AI已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而在现代学术体制下,所谓学术能力,当然包括运用学术工具的能力,这一点,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在实践中形成了共识。因此,作者运用AI的能力和水平,实际上在一方面反映了其学术能力。当然,学术刊物应当尊重不用AI而开展的“纯人”学术研究,却也不应急于把AI参与的研究成果一味拒之门外。不妨让它再飞一会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