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心理,人皆有之。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戏文一般会拥有更多读者、观众。清代但明伦评《聊斋》,说其“事则反复离奇”,论《葛巾》一篇更是用了二十馀个“转”字。转者,曲折也,意想不到也。李渔写小说把“奇”作为秘诀之一,也是抓住了读者这一心理。在网络世界里,对“奇”的追逐又成了开辟新赛道的诀窍,网络小说中奇幻的宇宙设定,网络主播“脑洞大开”的创意,皆在此列。
确实,在很多时候,“奇”与“爽”存在某种关联,但对“奇”的过度迷恋,却会给人造成不适。有的吃播为了吸引流量,不断尝试吃“新鲜玩意儿”,罕见的食材倒还罢了,有的活吞金鱼、喝食用油,甚至吃风干的死老鼠。有一次,我刷到一个男主播,蹲在肮脏的水沟边,挖取小贝类,蘸芥末龇牙咧嘴大嚼,他那厢食指大动,我这边拇指紧划,不敢再看。有的微短剧情节从离奇演变为离谱,前不久的《麒麟送子天降喜福》短剧,女主竟生下九十九个儿子,直接比肩神话传说里膝下百子的周文王。这些“奇”脱离了常识基础和情理底线,遭到网络舆论批评。
其实,在逐奇的网络空间里,有些平淡朴实的内容,反而得到更多关注。我关注的抖音号中有一个东北某山村的主播,推送了许多其父卖豆腐的视频,内容大体相似,清晨做一板豆腐、装上车、推着在村子里叫卖。交易很简单,无非称重、收款,三言两语;村子并不大,场景没有多少变化,买主中有不少出镜多次的“老演员”,但视频点击量几乎都过万,最多的竟达二百八十多万。我每次刷到时,也愿花上七八分钟,静静地看着老师傅把一板豆腐卖完。这些视频仿佛是我们自己生活的镜像,又像其延长线,而视频里的人,好似我们的邻人、朋友。看这些视频,仿佛有一个耙在心理平移,缓缓而执著地推走焦虑和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