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典型的反刍动物,牛凭借强大的消化能力,在一众哺乳动物里脱颖而出。这都要归功于它的四个胃,各司其职、能文能武,绝非等閒之辈,不但好用、还好吃。也许当初,牛啃下草料大嚼特嚼时也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这些消化通道会“反其道而行之”,变成牛肚汤、炒百叶,在火锅里风起云涌,成了人类餐桌上的明星。
牛的胃依功能排列,先后分为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三个其实是食道分化出的一部分,最后一个才是真正的“胃”。而这些部位一旦被带到后厨成为食材,可就是别样的精彩了。
首先登场的瘤胃,江湖人称“草肚”,容积最大,几乎占据了牛的整个左腹腔。表面有疙瘩状凸起,毛茸茸细密像草坪,乍看上去也宛如家中地垫。它是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发酵桶”,也是料理界“四通八达”的小能手。放到火锅里涮一下,卷曲脆韧,跟毛肚相比,更多了一份对牙齿的挑逗。厨师们更多会用它做成牛杂、爆炒、凉拌,跟其他伙伴们一起出场,因为凸起的质地很容易吸收汤汁,闷烧或做汤也非常优秀,慢炖的时间越长,滑韧中更凸显出一层软糯,首战便已告捷。
第二个蜂巢胃,也被称作网胃,自然是香港人最熟悉的部分了。因为排行老二,性格也剑走偏锋,内壁布满六边形网格,除了像蜂巢,也坐拥“金钱肚”这个好彩头。在岭南人的厨房里,说到卤味就不能没有金钱肚,在卤水中躺到酥而不烂,温柔又不失嚼劲,卤水的鲜香表现力太强,几乎比得它别处发挥都黯然失色。殊不知在一万三千多公里外,墨西哥人也慧眼识金,蜂巢胃被切成小块,跟辣椒、洋葱一起爆炒,成为街头Taco顶流。外脆内软,味觉满足,也是夏日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