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为“抒情的森林”的读书博主发起的“鉴抄”行动,引发了舆论关注。该博主详细列出了一张张对比图。一面是一些畅销书作家、文学圈“后起之秀”的大作;一面是一些前辈作家或外国作家的经典作品。就是像在下这样的粗通文墨者,也看得出:相关文本,绝不是什么化用、借鉴、“致敬”,就是抄袭、拼接,以及自暴其短的拙劣“改写”。
令人震撼的是,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包括蒋方舟、常怡、焦典、伍剑等很多活跃在一线的作家。比如,常怡《故宫里的大怪兽》不少情节,就与安房直子、星新一、叶广芩及许多欧美童话作家的作品“高仿”;蒋方舟小说里,则有很多段落,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阿摩司.奥兹、J.M.库切“撞车”。
令人愤怒的是,涉事作家、杂志、出版社集体装聋作哑。用网友的话说:“整个文学圈的沉默震耳欲聋。”一个作家,若被指控抄袭,是不能容忍的底线。作为名利双收的公众人物,也有义务作出澄清交代。然惨淡的现实是,无一人站出来直面质疑,更不要说自省、剖白了。这种沉默,不是谨慎,是懦弱;不是涵养,是虚伪。
《儒林外史》里的牛浦郎,假冒去世的牛布衣,将其诗集据为己有,结交达官显贵。现代的“牛布衣”们,更加精明,不会专挑一只羊的毛来薅。他们从福楼拜的礼服、钱钟书的长袍、马尔克斯的利奇装上,偷偷剪下一片片碎布条,拼接成“百家衣”招摇过市。
令人欣慰的是,《收获》杂志七月二日首次在社媒上与“抒情的森林”互动:“真诚感谢您的督促!我们呼吁更纯淨的原创。”话说得很含蓄,但让人看到了一丝解决问题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