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第一声蝉鸣\胡一峰

2025-07-04 05:02: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傍晚,骑车回家,路过几棵并排的行道树,忽然听到一声蝉鸣,清晰而短暂,似乎只为和我打声招呼。心中一动,夏天到了。长袖衬衫一个月前换了短袖,春秋衫“刀枪入库”,家里的空调也上岗好几天了,女儿早就在冰箱里划出了冰淇淋的专属储藏区……这一切,都在告诉我,夏天已像空气一样,弥漫到我周边。不过,今天这声蝉鸣,却是正式的宣告。

  记忆里的夏天,确实少不了蝉,也就是知了。各地对知了的称呼不同,很多据说源自牠的叫声,奇怪的是,不同地方的人听到的知了叫似乎大相径庭,在我老家,我们听到的知了叫声是“yang/si/ta”,就用这三个音作了牠的名字。其实,知了分不同品种,但或许牠们习惯于混在一起大叫,和鸣声中就分不清谁是谁了。

  又听一位北京本地朋友说,他到南方去,听到的知了叫更脆,“带着水音儿”。我缺乏乐感,听觉亦不敏,记忆里的南方知了叫起来似乎不怎么脆,耳畔的北方知了叫声也并不“乾”。于我而言,蝉鸣的基本功能是预报夏天的到来,至于叫得成色如何,并不要紧,就像叫早的闹钟,我从不刻意选择什么乐曲或响动。

  时钟发明于十二三世纪的本笃会修道院,本是为了给修士做功课提供精准的时间,让修道院的日常事务有章可循。作为计时手段,时钟本是自然的代言人,却从发明伊始便带着训诫意味。这样的例子在这个技术感十足的社会里举不胜举。比如,换季,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于动物而言,不过是掉毛长毛的例行公事。现代人却将其做成了一套繁琐的仪程,穿不当季、吃不当季、行不当季,都成了大问题。商家则把换季当商机,从几百几千几万的服饰到几块十几二十的奶茶,都从中寻找或制造着诱惑你掏钱的理由。其实,与其忙于打卡夏天的第一套夏装、秋季的第一杯奶茶,不如听听第一声蝉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