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当代名家:陈秀卿│书画、书刻、漆书赏析

2020-05-08 17:08:15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陈秀卿,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闽侯人。书法师从于书法家钱君匋、虞愚、罗丹等人。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刻字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书协副主席,原厦门市书协主席,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论文曾获全国首届『书谱奖』,曾两次载入『中国人物年鉴』。

情真更抱朴——陈秀卿书艺刍议

王来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女书法家虽不多,但依然闪亮在中国书法的历史苍穹里,如卫夫人、蔡文姬、薛涛、管道昇、邢慈静等,她们像不陨的星辰,闪烁的光芒穿越时空,直至今日。在福建书法史上的优秀女书法家,远有黄道周的夫人蔡玉卿,近有民国才女游寿,陈秀卿先生则是继游寿老先生之后又一位难得的女书法家。当下,福建书法界还涌现出多位书法艺术颇佳的年轻女书法家,当然,因她们还年轻,最终谁能成为继游寿、陈秀卿之后的女书法家代表,尚需时间来检阅来淘选。

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书法家,陈秀卿先生的成就为大家所公认。她不仅在女书法家群体中显得耀眼,在全国书法界中也是引人注目的。在福建书法界,她则是实至名归的“大姐大”,她的人品、艺品均受到大家的敬重。作为书法家,她的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依个人拙见,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应属行草书、刻字、漆书三大艺术门类。

陈秀卿 --草书隐元宿崇福寺示福堂诸檀越诗轴 (一宿檀林了素情,玉融风雅浑天成。虽然异士心同赤,谈到三更月更明)。

首先是行草书成就。陈秀卿先生书法从名门正脉出,其师从钱君匋、罗丹两位名师,实可赞谓“名师出高徒”。其书法多体皆擅,能入古又能出古,特别是行草书更显自家风流,甚受同仁赞誉,也为大众所喜爱。沈鹏先生评其行草书“大胆而审慎的空间分隔,婉而愈劲、通而愈节的点线,洋溢着生机与独创”,赞其“质朴、自然”;张旭光先生赞其“文雅最难得,因文雅之于书法,应该是最高境界的追求”;熊秉明先生也高度誉其行草书是“诗意的书写”。余品其行草精品,在艺术品格上既有书写的法度与严谨,亦有书写的适意与抒情,自由、萧散、空灵,有晋人风流之神韵,给人以自由、轻松的精神享受和欢快、愉悦的心灵之感。这种适意抒情的审美品质,正是其正向能量的心灵流淌,是其内在佛学修为内敛自在的外化,是精神上,更是灵性上的。这种审美品质是女性艺术家的和颜,更是母性慈爱的悦色,观之会有与艺术家心灵同构的欢悦,让人亲近,又留恋不舍。这种诗意的书写,其笔墨线条之美呈现的不是刚骨,而是绵力,是生命力的蕴藉,展现出陈秀卿先生作为女性书法家柔的、水的、本真、本性、至情至性之美。“乍观似凡,愈看愈奇,星花水月,怒海崩山,瀑腾泉落,戟舞马驰。畅而不浮,涩而能浑。复化浓为淡,无态涵万物。得童稚味,格高韵远,不可端倪,其艺神矣”。这段其师钱君匋先生对其行草书的评价实是恰切。

陈秀卿 刻字宜文

其次是刻字艺术成就。陈秀卿先生有“刻字之母”的美誉,这四个字充分说明了她对现代刻字艺术事业的贡献,也说明了她自身刻字艺术成就的高度。她对现代刻字艺术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刻字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她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彰显她作为历史推手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对福建刻字艺术的繁荣,她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他人无法替代的贡献;二她对刻字艺术理论建构的思考与力行。在现代刻字艺术刚萌芽之时,她的十几篇关于刻字艺术的理论阐述,对刻字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理论构建,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而她本人的刻字艺术成就,则是当代刻字艺术的一面镜子,她既是代表性人物之一,更是先行者之一。她的刻字艺术在保留汉字的结体美与线性美的同时,更融入了美术的造型之美,把汉字艺术的意美与形美巧妙地统一起来。如果说她的书法是柔美文雅的话,那么她的刻字艺术则带有刚健野趣之美。她以刻、雕、剁等不同刀法,将古老的文字冲切出雄浑奔放的视觉张力,敲凿出独特的意象与写意。她的刻字艺术依然保留着“字”的书法线性,更增添有“刻”的匠心,有工匠之美而无工匠之气,有朴而后新之美,朴厚之气贯盈。柯文辉先生评其“奏刀胜笔见豪情”,我赞其“情真更抱朴”。

陈秀卿-- 篆书漆书 南游杂诗斗方

陈秀卿先生还有一门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其近年来倾心用力用情创作的漆书。漆书是漆文化与书法碰撞结合的艺术形式,陈秀卿先生善于顺势而为,善于借势发挥福建漆文化传统深厚的优势。她以漆为墨,以漆板为纸,漆从书入,书从漆出,物我相融,漆化众妙,书化众巧。漆是胶着的,书写难度较大,考验着书写者的基本功,也考验着书写者的笔道。陈秀卿先生的漆书已探索出个人的自由书写方式,她的漆书注重书写性,保留书写性,其漆书漆透板背,“入木三分”。线条在书写性上更叠添了来自漆性的力度与韧度,这力度与韧度来自她的书写基本功,更来自她对材料运用的敏锐感觉。对漆与板触动时的抚摸触觉的把握,她显示出了一种难得的天分,而这种天分恰恰是从艺之人极为可贵的细腻品质,一种对美的捕捉与对美的表达的可贵品质。她在书写性之美的基础上,注入了漆艺的材料之美、技术之美,让漆书作品散发出一种不事雕琢的大朴之美。而这种大朴之美中,又含有几分静谧与幽邃,藏有几分雍容与典雅。她的漆书十分注重强其骨,提出的“铸脊骨”的漆书美学观点,与书法上的“屋漏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极为难得的美学观。

陈秀卿--楷书漆书 佛说吉祥经横幅

在艺术家中,综合型的艺术家是较为少见的,要求艺术家专而博,博而精,如树而非花,如木而非草。陈秀卿先生作为书法家,是综合型的,是立体而饱满的。她学识渊博,艺兼众美,除了书法、刻字、漆书成就高之外,她还善诗文、善理论,同时也涉书法教育,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我想,每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除了努力、勤奋等共同的必要条件外,都有着不同的个人特质,而这些特质恰是艺术家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陈秀卿先生有今日之成就,与她独有的个人特质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她的特质很多,无法一一展开详谈,我也未必都能识透,在这里略谈与先生交往过程中感受较深切的几点:

观念。我一向觉得“观念”是一个艺术家能否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源泉,也是艺术家能否出彩的灵魂,更影响着艺术家作品的厚度与高度。“观念”,既关系到艺术家的审美意趣、格调、情操与风貌,也关系到其对材质的运用与拓展,更关系到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探索,孕育着、统领着那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高妙技巧,决定着艺术品格与格调的高低。有“观念”的艺术家才能通古,才能变今,才能不断前行迈向更高境界。陈秀卿先生是一个有“观念”的艺术家,她勤于思考,善于形成个人的艺术“观念”,又能在艺术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艺术“观念”。她不是一位有了功名在身就固守“观念”的书法家,也不是一位因年长望重而固守思想的书法家,而是一个“观念”开放,思维自由,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开明的书法家,总之,是一位有个人独见“观念”的书法家。

小行楷《金刚经》

基因。我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这一方水土就是文化基因,不同的水土有不同的基因。一个艺术家出生的地域、环境,成长中的经历、背景,都是影响艺术家不断成长的无形力量,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这些文化基因往往会决定或左右着艺术家的艺术方向与艺术成就。陈秀卿先生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其家宅距严复的故居仅几墙之隔。三坊七巷被称为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虽只有三坊仅有七巷,但这里名人辈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林则徐、严复、林纾、陈宝琛、沈葆桢、郑孝胥、冰心、林徽因等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陈秀卿先生从小就亲炙了这一缕文脉的芬芳,在这一缕文脉的气场里浸染长大,这一文脉的基因深深地融进了其血液里。而她长大后学习、生活、工作之地是在厦门鼓浪屿,鼓浪屿是一个浪漫的艺术之岛,空气中都流动着文艺的元素,而厦门又是这个时代思想和社会活动最具开放、艺术氛围最浓的前沿城市之一,是座艺术之城。如果说三坊七巷的深厚文脉,养成了她对传统的敬畏、对文化的痴情和对艺术的爱恋,那么鼓浪屿的浪漫与厦门的活力,则养成了她开放的思维及观念。如果说三坊七巷的文脉是她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那厦门鼓浪屿的艺术气息,则是她成长的养分和催化剂。

通会。我曾经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谈过,艺术的上佳境界乃是“通会”境界。能把各种人文修养、艺术修养、见识学识变成个人创作的艺术营养,能融入并展露在艺术创作上,遂臻“通会”之境。“通会”略等于融会贯通,但又高于融会贯通,是个体的智慧,这其中关系到从事艺术研究的方法,以及对艺术研究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转化的能力。只有能够将个人的人文素养、学识见识、学养涵养等转化到艺术上,融会到创作里,才能真正对艺术创作起到根性的作用。只有将自己从事的各个艺术形式,用个人内在的一条美学之线有机串穿起来,即“通会”起来,才能成为成熟的艺术家。有了“通会”之境,就会有通变之能,才能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合乎时势。有通才有源泉,才不会贫乏;有变才能创造,才能持久,才会有高度有厚度。陈秀卿先生以对汉字美学的把握,用书艺这条线脉,通会了书法、刻字、漆画、篆刻、绘画、诗词、艺理等,以书法美学为主线,形成了一致的审美追求,一致的审美品格,一致的审美格调以及一致的个人风格,显示了一位成熟书法家的“通会”之境,通变之能与道的把握。

使命。艺术家从事艺术,多数是出于兴趣与喜欢,而将艺术油然当是人生的使命,不管风雨阻拦,始终投入激情与热情,奉献心力,伴随终生,却是少数人中的少数。而使命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的使命是与生俱来,内在而自发的;后天的使命则是因工作、环境、社会等外部力量赋予形成的。一个艺术家有了使命,就会焕发出激情与生命张力,热情地拥抱艺术,并且始终以青春的状态贯注于艺术事业,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组织或是艺术教育。或许是在三坊七巷这一深厚文脉之地出生的原因,陈秀卿先生有一种内在、自觉的艺术使命,正是这一内在使命的召唤,陈秀卿先生视艺术为人生使命,她对书法事业和书法创作始终热情相抱,激情相拥,且数十年如一日,初心未改,痴心未断,心之所向,披荆而往。我敬重其为人作嫁的美德,更敬重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问道境界。正是有这样的使命,她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贡献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也正是有这样的使命,古稀之年的她,其艺术创作依然充满着青春活力,保持着阳纯健至的人生状态。她是一位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散淡的创作心境的书法家,正因此,我坚信她的艺术还会再上一层楼,再迈高境界。

应陈秀卿先生之嘱写此短文,未能与先生多商榷,依凭与先生交往的感受写就,仅能略述先生艺术成就、艺术特点之一二而已。以上所叙,未知先生认同否,并借此就教于先生,就教于方家同仁。                                                                   

庚子二月初二完稿于三山文心堂               

一宿檀林了素情,玉融风雅浑天成。虽然异士心同赤,谈到三更月更明。

文石画苑手绘牡丹引来一只山蜂

三山居士 陈秀卿

春来戏绘韶华主,

一壁芬芳斗奇葩。

是日山蜂亲画意,

嗡嗡蕊上频矜夸。

今古一相接  长风怀古浪

陈秀卿

蒲月的庭院化日舒长,龙眼树茂连荫、石榴花绽映红,和旭里竹缘园北窗,吾手捧沈鹏先生快递而至、墨香焕光的“日光别院”小品,直觉疏秀出尘。抬眼书房四壁的典籍与洁净的佛龛,呷一口清香的白茶,似已沁心扉,思绪起澜翻。

“日光别院”之说出自高僧大德弘一上人,为1936年上人在海上鼓浪屿晃岩下《莲花庵》东厢禅房闭关时的题匾,然“日光别院”匾的书迹墨痕至今未现。近来,厦门正举市为迎"金砖会议"整修与妆点,鼓浪屿弘一法师纪念馆座落在岛上日光岩寺大雄宝殿一隅,虽仅几平方米却能古浪千秋。素日,海内外有缘寻踪者频频,游客到此亦多驻足或凭吊或摩拜,住持胜恬法师亦正极力让纪念馆更加庄严。法师思量说:“传记中‘日光别院’四字题匾之事,能否让今之大德完善”。未加思索,吾便提请沈鹏先生挥毫。因为,在吾几十年翰墨生涯里或结识或拜识的书法家中,唯沈鹏老与鼓浪屿最有縁。

佛法最讲“缘”,实则“缘”亦是“因”之意。“凡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缘起。”往事如烟如梦,今似历历现前。

自榕城的三坊七巷来到四海的鼓浪屿,逃避十口人家繁重的家务劳作、向往大海、渴望艺术。不及一年便卷入“文革”旋流,不忍看“与人斗”,便自习《曹全碑》和涂鸦油画。上山下乡空闲时间背毛泽东诗词、油画大幅毛泽东。晚间,一尺宽二尺长的木桌上、一盏松油灯下临习字帖,壁上高悬自书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想着一辈子将在此务农,但与山乡妇女一比较自觉有优越感,便建议为妇女办夜读班。首次开班是一个严冬的漆黑夜,姐妹们三五成群背着、携着幼小的子女,拎着小火炉、小火把相伴着缓缓上山坡,她们在长木板凳上偎依看着小黑板上的“三面红旗”,朗朗跟读着,这是吾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有知识的幸福。

我被分配到山城,在军分区当长途话务员,彼时的我,一下班摘了耳机立马投入书法艺术美的追寻中,二个馒头、一壶水,拎回宿舍后便展开读帖,身与心都能饥渴地得到充电。此后我调回厦门,又住上了鼓浪屿,每天舟车行,往返于厦鼓两岸担任邮电局的美术设计。一日,我在鼓浪屿岛上新华书店看着高悬的沈鹏先生隶书体大作,似龙蛇入腕的书风,冲击着我的视觉。

我与佛有因缘,当我如饥似渴爱着书法之时已是二个孩子的母亲。上班之余,吾不知辛劳地料理家务,其余间隙时空都与书法学习有关。昔日厦门著名书法家虞愚、罗丹、张人希、许霏等先生皆与佛门有深厚因缘,因明学大师、书法家虞愚先生是弘一上人弟子,1981年我北上法源寺东院拜见先生未遇,一星期后收到老人七律一首:

君方北上吾南下,握手无从怅可知。

立业未甘同草木,学书自欲闯藩篱。

由来后浪推前浪,转益多师是汝师。

九势昌明今不负,才华如此况逢时。

当时中国书法界方兴,虞愚、罗丹俩恩师都在推荐才读一年中专的我,希望我能回工艺美院任教书法。1982年尾调令收到,我合十佛像前,发下了誓愿:“愿以书法弘扬佛法,愿以家庭彰显佛法。”

教书育人重任在身。我日夜备课,想打破重工艺技巧的气氛,开办讲座及各种类型学术活动,热爱书法的风气在校园正时兴。但我也遭遇了烦恼,幸逢钱君匋先生赠余对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君匋先生挚友丰子恺是弘一法师弟子)

吾拟为青年们成立鹭潮书印社,有回得知沈鹏先生讲学至厦门,便劳先生到鼓浪屿为学子鼓劲并指示。吾也第一回欣赏了先生的挥毫:如飞鸟出林,似惊蛇入草!次日上午沈先生约我漫谈,从康泰小径悠然来到美华岸边,远山染翠近海听涛,我向先生讲述了教书体会,先生忽问:你为什么这么酷爱书法?我即回话:通过书法可以究竟人生。不知为何自那以后我更自觉于佛法的学习,深信书法犹如佛法,诵经持咒至今仍是日课。

理论与实践是书法教育的翅膀,也是吾任教以来数十年的坚持。八十年代我曾读了沈鹏老为东瀛首次书刻展在北京而写的序文,他对书法观念的创意以及对新时期美学的见地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法界因思维的惰性令新门类艺术似举步维艰,但沈鹏老看了我的《集契集》书刻,便说:“闽省金石艺道不乏有造诣新人”。中国首届书刻硏讨会上,我作为代表直抒胸臆,会后,沈鹏老称赞并吟诵我发言中的佳句。

为了让新门类艺术能健康发展,我曾端着大展作品集请沈鹏老指点,他沉思片刻便说:可多多提倡大朴之美。我遵此就写了《朴素大美》评论一文。有一时期,书法界风行“备战”用语,看着沈鹏老的《三余再吟》,又令我萌生《诗意的书法艺术》一文的发表。

想当年刚迈进二十世纪就担当了厦门书协主席,沈鹏老几度来厦门指导着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厦门三万平米的书法广场、鼓浪屿国际刻字艺术馆,他曾高度评价在寸土寸金的岛上金三角建设的国际刻字艺术馆。2006年深秋他专程来到岛上,细细评赏着高悬的各国作品,沈鹏兴奋且感慨地说:“真好!是新时期交叉学科的代表,你们应该为此广泛宣传,在北京为什么没有设立这样的展馆?”的确,该馆至今仍是国际第一,无论作品数量、质量,展厅环境。如今该馆已成为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之一。

四百多年前的鼓浪屿原是人烟稀少的渔村小岛,经历了公共地界、海上花园,如今,更似一艘迈向世界人文荟萃、色彩绚烂的楼船。岛屿作鼓浪之称谓是来自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叫丁一中的儒士,他游小岛时作五律之诵、临晃岩时作岩壁之题"鼓浪洞天”。而后的文人学士黄道周、郑成功、林鹤年、林语堂、弘一大师、郁达夫、蔡元培、巴金等都曾到此为小岛增辉添色。

山峦叠翠、礁石磷峋、海岸迤逦、明丽隽永的蓬瀛小岛必然会流传着千载一时,百世一人的故事。这一时即是公元1936年,这一人即是“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薄海同钦者”弘一大师。是年,大师57岁,他养疴且方便闭关在日光岩寺东厢。自扶桑请获了珍逾拱璧的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他亲自整理并编辑成《佛学丛刊》四册出版;编定《南山年谱》;撰《重兴草庵记》;述《奇僧法空间禅师传》。最为书法界珍爱的是大师以正书体创作的全面调和、蕴藉有味的三大部经典:其一,《金刚经》,作为回向亡友金咨甫居士的;其二,《药师本愿功德经》,为回向传贯一禅师的亡母;其三,《阿弥陀经》,是呈奉日光岩寺常住。仅仅八个月,大师抱病所作巨著皆为弘扬佛法、救度众人。

日光岩寺立于1586年,由两块巨右一竖一横相倚而成,青年时我常喜欢黎明时上日光岩寺等待升旗山第一缕日光辉映石窟,我们称之为:鼓浪日光、鼓浪佛光。但今发现弘一大师在鼓浪屿闭关时写的经文顺附上的回向文或与友人信函中或言“时掩室古浪日光院”或署“养疴古浪日光别院”,日光院与日光别院都应指寺里闭关所在地的不同院落。大师为何不署鼓浪却多次直呼古浪,大师精文翰深学养,诗文字字珠玑、不增不减。“古浪”之署定具别意或渊深之思想,我寻寻觅觅未果,便恳请南普陀寺首座圆智老和尚给予释疑。

老和尚片言洞微答曰:“ ‘古’有二意,一、无始无终义(时间);二、无边无中义(空间);‘浪’象征着佛的正法音声;‘古浪’谓:佛的正法音声,竖穷三际(超时间),横遍十方(超空间)。”阿弥陀佛!弘一大师,您深究内典,智慧照十方。

弘一大师是修养最高深的艺术大家,“二十文章惊海内”,出家前为救国账灾而扮演的茶花女一举一动都非常严肃,出家后将书法作为弘扬佛法资粮一点一画决不苟且,“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 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大师《致马冬涵居士》函)

青年时的李叔同于1905年写了一首《祖国歌》,可见他的爱国情怀热血沸腾!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1936年严冬,大师结束鼓浪屿的养疴闭关,将前往青岛湛山寺讲经说法,此时忽接邀请,大师二话没说,欣然为第一届厦门运动会作大会会歌:

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

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

你看那,外来敌,多么被猖!

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

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之下,把国事担当。

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有几回有朋友问我李叔同出家动机为何,我总认为大师是为拯救民族,为救渡众生而出家的。他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弘一法师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以上二首歌词亦可证得。

弘一上人与闽南有缘,吾亦与佛、与弘一法师有缘,在日光岩下设立的弘一法师纪念园的石壁上镌刻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是数年前我以清净的情怀创作的。

佛法、书法相伴我已数十年,我在厦门学习生活工作50余载,缘起甚深难可见,今古一相接,长风怀古浪,情深深,意切切。记得《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诸法空相、缘起性空,文化自信,初心不忘,我们更要勇猛精进!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