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老年时期的A.J.P. Taylor(泰勒)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辈修习西史时,例必阅读英国著名史家A.J.P. Taylor(泰勒)的著作,特别是《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及《Europe: Grandeur and Decline》。他著作丰富,史论独特,对全球的现代史学界影响很深。我随后几十年仍然不断翻阅他的史书,总觉论述清晰,启迪殊深。
泰勒(一九〇六至一九九〇)少年在约克郡读书时,已经显露挑战权威的性格。二十年代中,他进入牛津大学修读现代史。一九二七年毕业后,他前往维也纳深造。自一九三○年他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及伦敦的不同学院任教,主讲现代史。
尘纾 文、图
史家亦是广播红人
那个年代的一般学者,在春风化雨之余,顶多是执笔撰文,发表於报章期刊,甚或著书立说,与学界分享研究所得。泰勒可不止於此。他讲学固然精彩,据云他任教牛津期间,由於慕名听课的学生太多,校方不得不把他的讲课时间编排在大清早,冀以减却人潮;而另一方面,他竟然进军广播界,在电台及电视台担任讲员,畅论历史及时事,展示他激浊扬清的魅力。他常在屏幕前两手空空,不看讲稿而可以一口气讲述半小时。身为学者而居然成为广播界红人,就只有泰勒一人了。不过,由於这位星级史家选题敏感,见识破格,言论尖锐,当时的听众及观众,不一定接受得了,所以对他有毁有誉。
泰勒一生经刊行的著作,多达四十种以上,但严格来说,他的研究範畴绝非广阔无垠;反之,所有课题只集中在现代欧洲史,不是欧洲大陆现代史,就是英国现代史,而且他往往着墨於英国及欧洲诸国的政治史及外交史。
撰书记录欧洲余晖
泰勒的几十款著作,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一,英国现代史,例如《English History 1914-1945》、《Lloyd George》、《Churchill Revised: A Critical Assessment》;其二,欧洲现代史,当中较为重要的计有:《The Habsburg Monarchy 1809-1918》、《The Course of German History》、《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Europe: Grandeur and Decline》;其三,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包括The First World War: An Illustrated History、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Second World War: An Illustrated History。本文限於篇幅,只可每类择一简介。
一九五四年,泰勒的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 (可译作《欧洲列强争霸史1848-1918》面世,随即引起学术界很大关注。他选择列强在十九世纪中叶至一战结束的期间作为题材,是有感於他当时所处的五十年代,正值美苏冷战。对他来说,冷战的过程并不重要,但这场冷战在在标示着欧洲已经失却领导世界的能力,而改由美苏主宰世界,他作为英国人,委实意难平。他因此决意把欧洲主宰世界的那个最后年代,即十九世纪中叶至一战结束的该段时期,撰书立论,作为印记。
此书厚达六百多页,除引言“欧洲列强”之外,全书分为二十三章,由首章“革命的外交,一八四八”,至末章“战争的外交,一九一四至一八”。全书虽然长篇大论,但一言蔽之,是英、法、德(包括统一前的普鲁士)及奥匈帝国在争霸的当儿,莫不强调均势,即是说要实力平衡(balance)。列强虽然在维持均势的前提下争霸不已,但所用的断不是刀枪,而是外交手段。由是观之,列强所展示的外交艺术,达至人类史上的顶峰。阅读这类史书的趣味,庶几亦在於此。
由牛津出版社初刊於一九六五年而随后由塘鹅(Pelican)文库不断印行的English History 1914-1945,是泰勒所写的最厚一本英国史。以我手执的“塘鹅”七五年版而言,全书厚达八百多页,共分十六章,基本上每章涵盖一九一四至四五年之间的一至五年历史,由第一章“旧式的大战,一九一四至一五”至末章“终结,一九四四至四五”;随后有长达八十页的详细参考书目及历届内阁名单。
述说投票规则变迁
此书集中评述英国在一战及二战期间以及两次大战之间二十多年的本土政治情况及社会变迁。书内论题多不胜数,读之有趣。例如泰勒以国民投票权逐步开放一事,评论民主选举对当时的影响。话说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国会下议院以大比数通过修订的选举资格法。此次的修订把英国选举历史带进新里程:女国民在此之前并没有投票权;但及后只要符合居住年期的规定,就有权投票。不过,条件方面,男女的差别,仍然很大。年满二十一岁的男子,只要居住满六个月,就有投票权;但女性要住满三十个月。此举明显是要抑制有权投票的女性人数,生怕她们远远超越男性。一九一九年战后复员,有权投票的男性人数有一千三百万,女性则有八百五十万。(页一五九)
到了一九二八年,国民投票权进入另一新纪元。女性的投票权年龄从三十降至二十一,而居住的年期规定与男性看齐。此外,除了在商界或大学任职者可多享一票(相当於香港的功能组别),其他类别的男女,只可一人一票。此举刻意把一人两票的选民人数减至五十万,而一人两票的情况,要到一九四八年才全面消除。不过,一九二八年的新规定为选民人数增添了五百万,而新增的选民为传统两大党带来很大衝击。不过,最有趣的是新的选举年限,却刺激不了新的拉票思维。政党还停留在传统拉票手段,只管举行公众大会或挨家逐户派单张,而完全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吸引那几百万的新选民。(页三三二)泰勒作为史家,对此很不以为然。
泰勒其实在书裏还有很多不以为然的说活。例如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冒起而反过来抢了英国素来享有的领导地位,以致英国要跟随美国走,他更不以为然。对於英国这个经历过两次大战而且是由开战第一天至战事最终的一天都有分参与的国家,他感慨万千。对於英国人爱好和平,讲求文明,坚毅忍耐,他深感自豪; 另一方面,英国的传统价值不断消失,并且逐步走进福利国家的境地,他颇感无奈。他在书末写道:“大英帝国衰落了;国民生活却有所改善。歌曲 “Land of Hope and Glory”已经很少人唱了, “England Arise”就更不消说。儘管如此,英国确实曾经冒起过。” (页七二七)这就是他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结论。
观点背离西方“主流”
另一方面,当他在一九六一年推出《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时,引起很大的震撼。先谈此书的写作背景。一如前说,对於美苏冷战,他作为英国史家,看得不是味儿。此外,他不但对创立欧洲共同市场有异议,更加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他就是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写就此书。
与前述两书相比,此书篇幅很小。以我手执的“塘鹅”六四年版而言,全书只有三百多页,共分十一章。大体上,他把二战成因分成两大类。其一是一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其二是列强之间在大战之前举措屡屡失当。此外,书内有一个论点十分值得注意,就是他对希特勒的历史评价。史家、政治家以至一般百姓都认定希特勒是大战的元兇祸首,更是残酷灭族的大魔头。可是泰勒认为列强由於举措失当,处事不济。另一方面,德国人民绝不是光听希特勒指挥的无辜一群;他们也须负起战争罪责。战后西方列强为了讨好西德人民使之全心面对以苏联为首的威胁,才避重就轻,把所有罪责推到希特勒一个人的头上。他因此认为,此等结论根本就是存心的错置。
作为史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当头棒喝,唤醒世人。他甚至甘冒大不韪,在书内题为“再思”的序言直书,“希特勒作为德国元首,须为该等无法量度的恶行、摧毁德国民主、设立集中营、灭绝种族而负上最大责任。他下达无比邪恶的明令,而属下的德国人就奉命执行。不过,他的外交却是另一回事。他锐意打造德国成为领导欧洲甚至全球的强国。然而,列强何尝没有此心?甚至今天,列强仍怀此心。其他强国把一些小国变成他们的卫星。其他强国何尝不是设法以武力捍卫自己的重大利益。(页二十七)
试想,在六十年代初,他此等异於主流而甚至人家看来全属离经叛道的言论,怎不会惹起各界哗然反感?政客讨厌他,学界鄙夷他。可他还是一脸“虽万人,吾往矣”的意态。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他后来不见容於牛津而失去教席(见本栏配稿)。然而,在毕生的教学裏,他启导了不少后代名家,例如专研欧史尤精波兰史的Norman Davies。
此刻回望,这位影响全球史学界的泰勒,在多本著作裏所发表的史论,我辈不一定全面认同;但他那种不甘从众、爱思好辩、无惧权贵的精神,史学后辈应当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