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有料历史 > 正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牢记甲午战争历史(下)\张国良

2020-04-24 04:2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刘公岛是甲午战争的纪念地,图为刘公岛东泓炮台旧址\新华社

  上文提及,日本在疯狂扩军备战的同时,在外交、情报方面做足工夫,舆论方面,日本还利用邀请北洋舰队两次赴日访问,作为其对内进行战争动员,对外麻痹清廷朝野的契机。第一次是1886年,北洋舰队应邀访问日本长崎,日本当局挑起当地浪人和中国水兵武鬥,刺激日本民族自尊。长崎事件后,日本加速了海军发展计劃,每年的军费支出佔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11.7%。1891年6月,日本政府又特别邀请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马关、横滨等地,日本从天皇到政府隆重接待,军政各界人士纷纷登舰参观,各大媒体大肆渲染北洋舰队威势。通过北洋舰队长达40天的访问,日本不仅摸了北洋舰队的底,而且通过渲染中国威胁,煽起了日本民间以北洋水师为敌的狂热情绪。北洋舰队访问结束不久,日本民间推出了一种模拟海战的儿童遊戏,名字就叫“击沉定远”。日本内阁也随即提出了大规模购舰造舰的巨额海军拨款方案。而在大清朝,北洋舰队在日本扬威,清廷上下得意洋洋,民间大感扬眉吐气。北洋大臣李鸿章豪言,有了北洋水师,“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他怎麼都想不到3年后就成败军之将,屈辱地到北洋舰队访日第一站马关去签定割地赔款之约。

  正是由於日本蓄意的舆论操作和清朝政府的无知自大,直至甲午战争开战前夕,中国全国上下还都对北洋海军的实力定能蕩平东瀛的说法深信不疑。对於中日开战,清廷没有紧迫的思想和舆论準备,朝中大臣言官和朝外清流愤青一片蔑视日本之声,普遍认为“日本蕞尔岛国,不自量力”,“大清行阵齐整,炮台坚固”。当时在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描绘,当时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以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认为大清国定能打败小日本。北洋水师学堂的美国教官回忆,该学堂学生们在中日海军开战的半个月前,还在作文《中日朝鲜战争》中天真写道:“日本几个小岛,又小又穷”,“中国泱泱大国,一个人定能打翻五六个小日本。”

  国运衰败 英雄抱恨

  蓄谋已久又精心策劃的日本舰队,终於在1894年7月25日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不宣而战。那天清晨,在朝鲜牙山湾丰岛海域,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等三艘高航速高射速军舰,突然开炮攻击清朝往朝鲜运送援军的高升号运兵船和两艘护航军舰。甲午战争拉开大幕。

  在日本全国全民聚焦打败北洋舰队的时候,清廷上下几乎所有人的目光还都集中在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丰岛突然开战,骄声悍气的清廷一片混乱。太后一党为慈禧60大寿不受衝击,力主和议。光绪等帝党虽主战,但既不懂军事,又没有军权。北洋水师将领主张先发制人,可李鸿章指望寻求洋人调停。朝廷上下,清流成为坚定主战派,但只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各方勾心鬥角,战和一直难定,以至失去部署先机,严重影响军心。此时的日本,为一举战胜清朝,进入全国总动员,举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全部压到前线。日本天皇御驾亲征,将大本营从东京迁到广岛,他甚至宣称自己从此到击败大清一天只吃一餐。

  甲午海战最关键一战於1894年9月17日下午在鸭绿江口黄海大东沟海域打响。参战双方都投入了主力。日本舰队军舰12艘,平均航速19.4节,最高航速24节,火炮268门,最大口径320,速射炮97门,总兵员3916人;北洋舰队军舰10艘,平均航速14.5节,最高航速18节,火炮195门,最大口径305,速射炮一门都没有,总兵员2126人。而且,北洋舰队普遍装备的是150和210后膛炮,射速为每分鐘1发,主力舰定远和镇远的305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鐘才1发。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许多150和120速射炮,射速为每分鐘8至10发。因此,日本舰队不仅在总数量、总吨位、总兵力上超过北洋舰队,在航速和火力方面更是佔了绝对优势。航速快,机动性强;射速快,毁灭性强,中日舰队总体实力之悬殊,可想而知。

  再看双方舰队的龙头旗舰。就在北洋舰队停止购买军舰那年,日本海军为专门对付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和主力舰“镇远”,请法国设计但自己打造了三艘铁甲厚、速度快、火力猛的主力舰,其中成为日本舰队旗舰的松岛号参战时才下水1年,航速16.5节,配备了超大口径的320主炮1门,120速射炮12门。而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龄已12年,航速14.5节,没有一门大口径速射炮,4门305主炮和2门150副炮均为笨重老炮,每3分鐘才射出1发炮弹。

  落后必捱打,清廷腐败酿成的苦果在炮战一打响就降临到北洋舰队头上。旗舰“定远”号舰桥被突然向日舰“吉野”开火的大炮震塌,舰队总督丁汝昌摔下重伤,指挥信旗被毁。儘管丁汝昌带伤坚守甲板督战,但他已没有信旗指挥舰队。北洋舰队失去指挥,遭机动性强的日舰绕击围攻,陷入苦战。

  可歌可泣的北洋舰队官兵,毅然扛起“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年轻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点亮不屈的荣光。他们用血肉筑成海上长城,在血与火中把因政府昏庸造成的被动战局,谱写出血染的风采。“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在军舰重伤后率舰上252名官兵驶舰全速撞向受创的日军头号战舰“吉野号”,不幸遭数艘日舰围轰沉没,邓世昌殉国时正值45岁生日。“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和全舰231名将士,在拚尽弹藥后,同伤毁战舰一起沉入海底。经过5个多小时搏杀,北洋舰队以不屈的精神和无畏的气势迫使日舰首先收兵。在这场世纪海战中,北洋舰队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和主力舰“吉野”等5舰,击毙“赤城”舰舰长阪元八郎太,毙伤日军600多人。北洋舰队损失惨重,5舰沉没,5舰重伤,多位精英战将牺牲,千余官兵伤亡。战后日本军方对战况进行详细还原分析时发现,儘管北洋舰队大炮远不如日方先进,但命中率不输日方,只是日舰装甲坚厚故受伤较轻,而且中方不少炮弹是品质差不爆炸的实心弹,才未能重创甚至击沉日舰。据日主力舰“吉野”号舰长战后说,北洋舰队有一发炮弹击穿了“吉野”的甲板,但停於轮机舱上没有爆炸,如果爆炸则不堪设想,甚至改变战局。那些令北洋水师英灵抱恨的未爆实心弹,至今仍被日军当作纪念品,竖在日本佐世保旧海军墓地。

  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并未完全战败,旗舰“定远”和主力舰“镇远”仍在。然而清朝政府原先大言不惭的文武官员大多变身主降求和,朝廷为保存实力,拱卫京畿,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不准巡海迎敌,把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海军。日军因此气焰嚣张,水陆并进,很快佔领朝鲜全境,并迅速跨过鸭绿江,进攻中国本土大连旅顺。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佔旅顺,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屠杀。据估计死难者达2万人,全城生还者仅800余人。据英国人艾伦现场记述:“日本兵用刺刀对所有人兇狠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那几天是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北京紫禁城内张灯结䌽,文武百官三跪九叩,规模宏大,极度铺张奢侈。虽辽东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然朝廷下旨“诸事一概延搁不办”。

  1895年初,日本陆军在山东荣城登陆,配合日本舰队,海陆夹击,对北洋舰队大本营威海卫和刘公岛发动最后攻击。那时山东半岛驻有清军步骑兵约60个营3万余人,威海卫沿岸有23座炮台、160多门大炮,港内北洋舰队尚有“定远”、 “镇远”等各种舰艇26艘,而且就在北京天津门口。周围清军完全可以同北洋舰队同仇敌忾,放手一博,同日军进行最後较量,或许还能绝处逢生。但清廷已完全没有国家民族的意志,军政大臣忙着议和,不思布防,各地清军也都军心动摇,一战即溃。致使战局更是急转直下,北洋海军陷入四面楚歌、坐守待毙的绝境。

  1895年2月3日,日军占领北洋海军衙门所在威海卫及周围海岸炮台,北洋舰队指挥部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海军在孤立无援中拚死抵抗。2月17日夜间,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在弹尽粮绝後拒不降敌,服毒自尽。在此之前他已命令炸毁所有舰艇, “定远” 舰管带刘步蟾在奉命炸沉 “定远” 後自杀殉国。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

  记取历史 面向未来

  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日军打进北京,急忙请求欧美列强调停,表示为停战议和,可不惜任何代价。1895年3月,清廷按照日本的指定,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并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开启和谈。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李鸿章这次同伊藤博文签约,离他们在天津签约相隔正好10年,当时李鸿章对日本必强的预言一语成谶。但他不知道当时伊藤博文对清朝也有不幸言中的预言。当时日本有人担心清朝数年後会强大,伊藤博文不屑地预言:此事直可不虑,清朝还在靠科举制度选拔文官,靠比试传统武器选拔武将,所取非所用。所谓图强,皆空言也!事实是,满身沉疴痼疾仍讳疾忌医的大清朝,衰败得比伊藤博文所料还快得多。

  在马关签约後,55岁的伊藤博文对73岁的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後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无言以对,只得叹气说:改革内政,非不欲做。惟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据说李鸿章曾反问伊藤博文,如我们两人易地相处会如何?伊藤沉吟良久才回道,你在日本一定会比我干得好,我在中国就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2017年5月3日晚,北京首演以中日签定《马关条约》为背景的历史大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话剧描述了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几次对话,演出轰动一时。剧评认为,编剧站在当下角度回顾历史,发出了关於家国与人生的诘问。通过此剧,观众围观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有两个国家,两种人生的兴与衰,荣与辱,领悟一国为何兴,一人何以辱。观後均可如醍醐灌顶,如大梦方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历史,可以赫然看到,甲午战争前1200多年的唐朝,中日之间也有一场大规模海战,结果截然不同。公元663年8月,也是因为朝鲜问题,也是在朝鲜附近海域,日本(当时还叫倭国)军队42000人,战船1000余艘,对唐朝军队1万3千人,战船170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空前规模海战。唐军大胜数倍於己的日军,日军伤亡惨重,战船全部被毁。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唐军的胜利奠定了此後1000多年间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日本在此後不仅千年未再对中国开战,而且持续大量派人到中国全面学习,一度成为缩微版的唐朝。

  甲午战争撼动了东亚千年政治格局,改变了中日两个民族的历史走向。日本取代了中国在东方的强国地位,加速走向军国主义,疯狂发动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及亚洲各国带来巨大灾难。正如清末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所说,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中华民族饱经屈辱,知耻而醒,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後的中国,更迅速崛起,超越日本,成为新千年的东方强国。

  甲午海战中,有一位在 “镇远” 号上以大副身份参战的美国人,叫马吉芬,是1885年在美国海军学校毕业後志愿来华加入北洋水师的。他在大东沟海战中身受重伤,获清廷赏顶带花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後,他回到美国,带着伤痛到处演讲,宣传中国海军的英勇正气。两年後,马吉芬在丁汝昌等北洋舰队将领尽忠报国的忌日,为北洋水师的不幸遭遇悲愤自杀。按马吉芬遗嘱,他入殓时身着北洋海军军官制服,棺木上覆盖北洋水师军旗黄龙旗,墓碑上同时雕刻中美两国国旗,黄龙旗还压在星条旗之上。马吉芬父亲为马吉芬写下墓志铭: “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自己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马吉芬曾在回忆甲午海战的遗作《鸭绿江外的海战》中写道,我看到了大清勇士们的勇猛,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这个虽然没落了的帝国,还将有一天会崛起於东方。马吉芬在天之灵,终於得到告慰。

  在日本福冈,有一座用 “定远” 舰残骸修建的定远馆,但前往参观者寥寥,因为传说馆内夜间不时会隐隐有北洋水师官兵的喊杀之声。建议去日本的中国游客真应该前往,凭吊含恨抱屈的英雄,咀嚼千年悲伤的历史。习近平主席说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 同历史对话,才能够更好看清世界,认识自己;记取过去,面向未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