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北京传》:纸上再现一座城的三千年

2021-01-18 04:2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一九年九月开业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空港之一。\图片来源:Architizer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新作《北京传》日前出版,其中细述了北京从蓟城、燕上都、秦汉广阳郡、唐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北平府和北京、清京师、民国北平特别市,以及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前世今生”。\大公报记者 张 帅

  二○二一年伊始,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墓葬、辽代墓葬,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改扩建的史实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北京传》介绍,从地理位置上讲,北京非常适合建立一座城市。它位於华北平原西北部,北部有燕山山脉作为屏障,西部是太行山由南向北环抱,面向东南则是一片平原开阔地带。永定河的河水一泻而下,带来了丰富的土壤,并给这一区域带来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水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面向冲积平原的北京湾。

  而北京湾地处华北平原、辽河平原的交界之地,同时又受到蒙古高原的俯瞰式的影响,因此,从文化上讲,是农耕文化、遊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三者的交汇点,也是採取上述三种生活方式的人类能够聚合的地点。

  主副章搭配叙述

  邱华栋说,北京三千年的城邑史(从公元前一○四六年算起),八百年多的首都史(从建立金中都的公元一一五三年算起),如今是一座世所瞩目的全球城市。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来路”,很多人很有兴趣了解。

  《北京传》这本非虚构文学作品,不是城市人文历史、也不是建筑文化史和散文随笔。邱华栋在结构上将其分为主章和副章,主体章节是城市演进过程中的重点叙述,是对朝代更替过程中城市的状态的描述。副章则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筑、规劃等,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叙述。

  “这样主、副搭配,主幹清晰可辨,副线点缀强调,能让读者迅速获得对北京这座城市是如何随着时间演进,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邱华栋表示,这是他刻意追求与“精心设计”的,他最在意的是所处一个什麼样的空间,从这个角度写,也才可以区别开来其他所有关於北京的描绘。

  《北京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厚今薄古”。不同於大多城市传记写到民国就结束,在《北京传》的篇幅安排上,金代以前、从金代到民国、一九四九年之后三个时期各佔三分之一,有约一百八十页的内容讲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北京,越往后笔触越细腻,对近年热门话题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新机场乃至智慧北京都有详细介绍。

  数百本北京城史料

  邱华栋祖籍河南西峡县,出生於新疆乌鲁木齐,一九九二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工作。他说,二十九年生活在北京不算短,作为一个“新北京人”,他对北京一直充满了好奇和热爱,给这座伟大的城市写一本“传记”是自己的心愿。

  在《北京传》结尾,作者详列了一百一十二部主要参考文献,囊括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梁思成《建筑文萃》乃至近年的《北京野花》等各种资料。邱华栋透露,自己多年以来一直不断在积累关於北京的资料,目前已有四五百本之多,“得閒的时候就在翻阅,一直在做準备。”在写作的时候,房间裏会挂满地图,摊开二三十本书,以便思考时随时取用。

  翻开《北京传》,裏面充斥大量关於建筑的描写。邱华栋称,对城市建筑文化感兴趣是受到了作家刘心武的影响。二十多年前,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和编辑,曾向刘心武约稿。刘心武曾写了一系列解读建筑的文章,结集为《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出版,还出版过一本有关建筑材料的随笔集《材质之美》。“一个当代小说家对建筑这麼感兴趣又很懂行,我很好奇,平时和他交往聊天,也常常聊到城市建筑与规劃,这深深影响了我。”他说。

  他也称,北京两千多万人,芸芸众生才是城市的主体,自己观察过一个煎饼摊一个上午的运营,调查过北京捡垃圾的人是什麼网络结构,了解过北京胡同裏有怎样的生活,“这些目前都还没有写,有机会的话,或许会出现在八十万字繁版《北京传》中。”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