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M+新展“山鸣水应” 重新探索人与山水

2024-02-02 04: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山鸣水应”展厅现场。 中新社

  M+博物馆明天将开展全新“山鸣水应”,展览展出M+馆藏藏品,共近130件作品,探索在后工业时代愈发走向虚拟的世界中,山水与人类的复杂联系,透过富有诗意的手法,回应博物馆展览空间以及户外城市环境,继而重新想像山水。\大公报记者 刘毅(文、图)

  “山水”远远超越肉眼可见的风景,更构成中国哲学思想和诗意想像的文化底蕴,启发了东亚上千年的水墨画传统。“山鸣水应”展览受此文化底蕴启发,又加以发扬,透过视觉艺术、流动影像、声音和设计及建筑范畴,重新建构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正如M+流动影像策展人江千慧表示,展览涉及山水、大自然和时间等概念,她希望观众能从M+角度以及经验去观看展览。

  九大主题创新诠释

  展厅分为8个展示空间,行走在展场,如同在回廊中穿梭,每一个部分都有主题,总共涵盖“扩阔经典”、“观看的方式”、“宇宙观”、“此岸彼岸”、“体验时间”、“光与声”、“介入自然”、“重新出发”和“通讯设备”九大主题,焦点展品王无邪的《天地情之十五》、赵无极的《无题》等作品,以及M+与Han Nefkens Foundation、森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委约阮纯诗创作的《无声的四十七日》等。

  M+水墨艺术副策展人杨浚承表示,此次展览的主题“山水”有三层含义:一是传统的山水画,二是山水哲学,包括由此衍生的诗词和宗教等,三是山和水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展厅现场展出一众艺术家作品,大多以山水为创作概念,继而加以诠释演绎,不失创新。譬如王无邪作品《天地情之十五》,呈现河流入海过程,加以稀释的墨和淡彩渲染画作,既令人想到传统山水画,也有充满自然主义风格的艺术表现力。另外一件较为传统的山水作品是尼古拉斯.帕蒂的《水中倒影》,作品灵感取自艺术家故乡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以粉灰、粉蓝、绿粉等勾勒山水景观。

  数码时代的山水意义

  现场还展出一系列装置展品,引领观众想像数码时代的山水意义。洪树群的《下午四时》是两段黑白录像组成的装置,左边的画面是发泡胶的静态描写,仿佛一块在真空悬浮的山石,右边呈现的是海浪的流动,从天际线可以看到午后斜阳。两段录像在人体大小的垂直屏幕上循环播放,如同时光穿梭。

  杨浚承补充说,展览是在展馆、展品之间,甚至是与观众之间,强调呼应关系。今次有一处展品是李禹焕的《关系项──镜之道》,就很能体现这样的策展理念,展品本身与展馆外的风景相得益彰。

  “山鸣水应”展览为期2年时间,展出期间会定期更换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艺术家、建筑师等创作的作品,展览的终章是希望观众可以借此观看周围环境的山与水。

  展 讯/“山鸣水应”

  展期:2月3日起,为期2年

  地点:M+博物馆南展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