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实验写作/先锋文学代表人物 自诩“理想主义作家” 残雪:用语言建立乌托邦

2024-11-18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作家残雪。

  内地作家残雪的文学创作,凭借“先锋”“新实验写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她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所谓的实验文学属于层次很高的专业,类似哲学。”日前,残雪获颁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她认为这一荣誉是对其文学成就的一次肯定。而纵观其文学作品,她一直勇往直前地去突破传统的写作框架。\大公报记者 刘毅

  残雪在今年获颁美国文学奖,日前亦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她的作品以“先锋”著称。在二○一九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爆出“残雪”赫然位列前三号热门,然而在内地读者的阅读领域,残雪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类作家。面对这样的文学现象,残雪甚为洒脱,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位理想主义的作家”,因为在她的文学天地,她就是做自己,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

  写作走出传统的框架

  纵观残雪的作品,字里行间俱是创造性,她以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去挑战原有的传统主义的写作框架。残雪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她给予自己的定义是:“我认为我是一位理想主义的作家。我从拿起笔的那一天起,就在开始实践我的人道主义理想,从未有一刻改变过。”她认为一直在做的事,是在用语言建立乌托邦,“在我所建造的乌托邦,特别强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和对于人类及整个大自然的爱。我努力地通过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观,呈现给我的读者,我自己也能从中得到解放。”

  毋宁说,残雪的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意识,比如在她近年创作的作品《少年鼓手》、《激情世界》中,都充满着新鲜的书写语境,前者洋溢的是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后者则探讨艺术与世俗生活之边界,读者阅读她的作品时,往往会以一种很主观的态度进入残雪所建构的文学世界,“我自认为自己作为实验文学作家是‘先知先觉’。比之纯批判文学,我更希望去探寻人类世界的未来,故而我以乌托邦式的寓言方式,描写了人在追求自由时的各种可能性。”

  论及为读者所搭建的文学空间,其作品《都市里的村庄》、《归途》等,也都有很强烈的指代性,这个空间有可能并非实质,而是一个比喻,所谓都市中的村庄,其实是娄伯所居住的小区,还是一个在停电时只能爬20几层楼梯才能去到的空间。在残雪眼中,作品的空间性尤为重要,与世界观、哲学观可以融为一个整体,“空间性就是身体性或物质性。”

  冀作品连接中西文化

  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文学作品,喜欢强调的是时间感,而残雪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她更愿意呈现纯粹的身体功能的感受。这意味着,她将与身体相连的大地,将日常生活当作最为本质的事物进行描述。这也是她认为自己的作品虽然受西方读者推崇,却与西方文学作品存在根本区别,“我并不会事先谋划什么,而是‘自动写作’,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西方作者能写出我这样的作品,而这要归功于中国文化本身,对于空间的强调部分。”

  于是,在残雪的文学世界,其灵感来源未必就是惊心动魄的现实事件,大自然也可以成为其汲取灵感的来源,或者干脆让大自然在叙事中扮演“反抗者的角色”,究其原因,是因为大自然在其文学作品中是一种“物质性意象”,“若按照我的哲学观,物质代表着反抗和创新。我的故事中弥漫着不屈的自然的意志,在酝酿一场又一场的‘起义’,而这种‘大自然的意识’,也是‘自我意识’的崛起。”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评价残雪为“中国的卡夫卡”,且一直以来,其文学作品也获得了外国出版社的频频青睐,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残雪评价自己的作品是中西方文化、也是实践文化与思辨文化结合的产物。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为连接中西文化之桥梁,“中西文化可以成为一种对照关系,而通过西方文学这面镜子去照射我们的文化,才能从根源上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