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香港财经 > 正文

投资之道/小巴大王眼光独到 转攻地产斩获丰

2022-05-23 04:23: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17年由马亚木、陈秉志及许荣茂等投资者合共斥402亿购入中环中心75%权益,曾轰动一时。

  2017年,小巴大王马亚木牵头一众本港投资者,斥资402亿元购入中环中心75%权益。五年过去,马亚木于去年以每平方呎约2.5万元出售部分楼层,比当年财团购入的平均价低逾20%,成为近年较为逊色的投资。不过纵观马亚木过去的投资纪录,仍然以成功为主。 大公报记者 赵建强

  现年91岁的马亚木,于1931年在广东潮州出生,于17岁时孤身一人到香港谋生,曾于木屋区及徙置区居住,并在北角码头卖米。勤奋工作的马亚木,在1952年创立“广发隆”米行及洗衣店,并用积蓄购买商铺,开始做出租商铺的生意。

  踏入1960年代,本港政治动荡,粮食短缺,马亚木与其他同行一样以义会形式筹集资金,他又以高息作招徕,尽可能筹集更多资金囤积货品。至1967年,马亚木囤积的存货价格暴升,为他赚得第一桶金。

  看准交通需求 收集小巴牌照

  此外,1967年反英抗暴期间,交通一度受阻,当时港英政府默许俗称“白牌车”的九座轻型货车接载市民,并合法化成为现时公共小巴的前身。马亚木趁机大量收集小巴牌照,并于1979年投得黄大仙往慈云山的37号专线小巴服务,当时该区发展如火如荼,高载客量为他带来大量财富。其后香港政府限制小巴发牌,造就马氏几乎垄断小巴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巴大王。

  踏入1980至1990年代,本港地铁路綫逐渐开通,加上其他交通工具普及,小巴竞争力开始下降,马亚木又将投资重心转向地产,大量收购商场用作收租,并贯彻只租不卖的方针,不理市况波动,尽量保留物业作收租之用,以减少市况波动对物业价格带来的影响。随着大规模进军地产业务,马亚木家族小巴业务由2000年占家族资产约七成,跌至2016年约三成,地产则由三成增至七成。

  物业投资占家族资产70%

  不过,近年马氏家族似乎一改过往投资方针,多次出售物业套现。如2021年6月,马亚木以约1.2亿元出售旺角依利大厦三楼至六楼停车场,该物业持货逾16年,账面获利8730万元,升值超过2.5倍。至去年底,他又以3.9亿元出售观塘骏业街44号航空科技大厦全幢,较2006年8663万元的购入价,账面获利约3.03亿元,升值约3.5倍。

  去年7月,马亚木亦先后出售中环中心20楼及26楼全层,该两层物业分别以6.3亿及6.93亿元易手,以建筑面积24980方呎计算,平均呎价约2.52万及2.77万元,但呎价分别创去年中环中心呎价新低,也是2017年马亚木等财团购入中环中心后,财团成员拆售楼面的呎价新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