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财经洪观\金融开放新阶段 外资迎来新机遇(上)

2019-12-23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及离岸即时支付系统,可促进中国与东盟加强本币使用,甚至建立双边本币结算机制

  高水准的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近两年来,中国自主、有序启动了新一轮金融业高水准双向开放。总体上看,金融业开放的路径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股比限制、股东资质、设立形式等准入条件,以及业务经营范围,建立健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 柳 洪 北京大学 冯惠涛 中国中医药报 柳 溪

  观察近期中国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路径,出现了金融业开放与“稳外资”、惠台惠港举措、“调结构”、完善对外开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挂鈎的新动向,金融业开放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预示金融业开放步入新阶段。在当前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加速的新形势下,金融业开放步入新阶段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形势下金融业开放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中,但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因竞争不充分导致其发展模式与经济转型不匹配;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国际上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经贸摩擦持久性的态势并未因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定而有太大改变,美、欧、日开始筹建新的共同市场,中美经济“脱鈎”的风险上升。内外压力转化为开放动力,中国加快金融业开放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逐步缓解乃至化解新形势下的难题。

  首先,对中国金融业而言,金融业开放引入更多竞争,将促使现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发展模式,提升金融在经济下行周期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准和能力。

  一是当前中国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深水区,金融业开放构建公平一致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改革,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普惠性。1)中国金融体系庞大,一旦竞争充分,模式匹配,可大幅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包括为在内地经营的港资、台资等外资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援。2)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减少并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3)推动金融业尝试新的模式,譬如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大数据风控等,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活动需求。4)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多管道补充资本金,并在改革发展中化解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促使构建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1)增加高质量外资金融服务供给,形成合理多层次的市场体系。2)引进先进管理创新机制,增强行业竞争,可激发中国的银行、保险、券商和其他金融企业进入新的竞争状态,激发行业活力,并通过市场的力量,促使各类金融机构自觉稳健经营;发展金融科技,打造高水准金融科技创新载体。3)打破刚性兑付,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主体依法自主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4)促进完善现代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对接国际规则,促进金融业在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其次,对中国经济而言,金融业开放将有助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短期助“稳外资”、“稳外贸”,发挥稳增长的作用;长期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调结构”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是促进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外商投资环境,而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1)抑制老外资外移。今年中国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情况,但部分沿海省份稳定老外资确实面临挑战。受中美贸易战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老外资包含一些制造业大型跨国企业重新思考全球布局策略,加速产业链外迁,增加了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金融业开放促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增加外资企业盈利空间,老外资冒新风险外移的必要性下降。老外资若有重新布局投资的需求,可在中国内部向中西部转移,在稳定产业链的同时,还可分享中国全产业链优势。2)稳定新外资的引进。今年1-10月FDI(外资直接投资)为1107.8亿美元,按年增长2.9%。金融业开放可提升外资金融机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能力,增强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有助于未来继续将中国作为投资目标市场。

  二是金融业加速开放将打开外资更多进入中国服务业领域发展的大门,有助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占比为54%,高于第二产业的40%,但从全球横向比较看仍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字,预示服务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增速为7%,高于6.2%的GDP增速。中国占全球贸易的11%,但仅占服务贸易的6%,预示更发达的服务贸易能够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综观全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往往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再次,对国际经济金融格局而言,中国金融业开放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升中国管理中美关系发展方向的能力,防范并抑制中美经济“脱鈎”。

  一是金融业开放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途径。1)金融业开放将推进国际金融合作,全球配置金融资源。中国完善对外开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法制环境,在推进国际金融合作的进程中,有机会参与更多国际金融规则、标准的制定,可提升中国对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参与度,促进国际金融秩序变革。2)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虽有所提高,但与中国在全球GDP中占比16%的经济实力仍不匹配。金融业开放有助于促进中国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实力,也助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在更高程度上获国际社会认可,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中国金融业开放可扩大中美在金融、经贸上的共同利益,做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份额,做强金融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力。1)中美经贸磋商反覆,其中棘手的难题包括中国金融业开放。现中国自主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准双向开放,积极排除中美经贸谈判中的难题,有助于推进中美经贸磋商进程,减少国际商业活动中的重大不确定性。2)加大国际金融合作的力度,能推进产业链融合。新兴产业日益体现出全产业链、集群化、融合化趋势。中国通过输入中间产品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入发展,各国经济金融融合是大势所趋、开放合作才是正确选择,可发挥防范并抑制中美经济“脱鈎”的作用。

  最后,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中国金融业开放不仅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大支撑作用,也有促进作用。

  一是金融规则对接便利资金跨境流动,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资贸易中的使用。包括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后可便利外资扩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国家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金融机构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丰富的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等。

  二是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离岸市场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等金融基建进一步完善,可促进中国与东盟加强本币使用,甚至建立“双边本币结算机制”。

  三是从发展趋势看,中国金融业开放与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四者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往往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避免“单兵突进”产生风险。金融业扩大开放必然带来资本项目开放的压力,自然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待续)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