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从西方史看减税作用\智本社社长 清和

2022-01-01 04:27: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有经济理论认为,减税政策增强了投资信心和市场预期,激活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市场的流动性。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三项个税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对年终奖税收优惠延期两年,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税收优惠延期一年。对此,市场表示欢迎,且期待2022年进一步的大规模减税降费让利。

  2021年可谓“大疫税年”,美国拜登政府试图提高税率,着力向富人征税,促成了全球最低税率协议。中国一方面在推行减税降费政策,另一方面在加大对逃税、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

  财政政策面临两种选择

  通常,当经济增速下滑,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应下降,财政政策往往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功能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扩张债务,通过政府之手增加财政投资,扩大基建投入,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主义的逻辑,也叫需求经济学。

  二是平衡财政政策:减少税收、缩减债务,通过市场之手高效配置资源,激励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收基数。这是市场自由主义的逻辑,也叫供给经济学。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滞胀危机期间,美国分别试验这两种财政政策。

  二战后,美国政府长期延续高税率的政策。到六十年代,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减税,但同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胀率逐渐上升。1974年,美国经济爆发了严重的滞胀危机,经济迅速下滑,失业与通胀均居高不下。当时的福特政府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计划增加税收,同时扩大政府投资。

  不过,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认为加税政策是糟糕的选项。他通过《华尔街日报》副主编万尼斯基,在华盛顿的一家餐厅约见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拉弗给切尼解释,加税无法增加政府税收收入,相反,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困境。

  切尼则不以为然,认为:“降低税率,政府财政收入会减少,风险太大。”情急之下,拉弗抽了一张餐巾纸,在上面画了一条抛物线。他指着餐巾纸说:“如果税率过高,超过顶点,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降低税率,收入反而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这个理论并不复杂,解释政府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税率是0和100%时,政府税收收入都是0。所以,税率从0到100%之间存在一个转折点。当税率从0开始增加时,政府税收收入开始增加;但是,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税率继续上升,政府税收收入反而下降。

  因为税率太高,会抑制投资与消费,经济增长下降,税基缩小,税收收入下降。万尼斯基的解释很清楚:“当税率为100%时,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都停止了,如果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所征收,他们就不愿意在货币经济中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断,没有什么可供征收100%税额,政府的收益就等于0。”

  所以,如果税率超过了这个临界点,政府应该减税,减税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税基扩大,税收收入反而增加。当时,美国的边际税率大约是50%,拉弗认为这个税率已经超过临界点,主张政府大规模减税。

  凯恩斯主义者反对减税政策,将其戏称为“餐桌曲线”。但是,福特政府和卡特政府的财政政策导致美国经济长期深陷滞胀泥潭。在经济下行时,政府债务压力增加,如果实施增加税收政策,将进一步打击投资信心与税收收入,经济将陷入债务─税收─通缩螺旋。

  由于经济持续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高通胀又削减了家庭购买力,减税的呼声越来越高。1976年3月,拉弗、肯普议员推动的减税法案已经获得了106名议员的支持。1978年,万尼斯基将“拉弗曲线”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该理论得以扬名,减税主张开始影响下一届大选。

  1980年大选,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特竞争。拉弗与里根关系不浅,他与肯普一起拿减税议案支持里根竞选。对拉弗的减税理论,里根深有体会。里根之前是一位演员,他回忆说,二战期间,我们只要拍4部电影就达到了这一税率范围。如果我们再拍第5部,那么第5部电影赚来的钱将有90%给国家交税了。所以,他在每年完成4部电影后便不再工作而选择度假。

  里根自称是供给经济学的信徒,高举着减税的大旗上台,每次公开竞选演讲,讲的第一项政策就是减税。最后借此赢得民心,成功入主白宫。里根政府抛弃长期主宰白宫的需求经济学,扭转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开始从供给端实施改革,史称里根革命。

  拉弗领导的“供给学派”成员如斯托克曼等,成功进入联邦财政部预算部门,实施减税大规模的政策。1981年,国会通过了《经济复甦法案》,主要内容是减税,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

  但是,减税政策实施一年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第二年,美国经济陷入了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时期。当年失业率飙升到9.7%,全美劳工失业人数达1100万人次。真正震惊里根团队的是政府惊人赤字。在1981年9月,财赤高达790亿美元,超过了卡特时期最糟糕的赤字状况,政府遭到了外界的严厉批判。

  减税未助增投资和扩税基

  为什么减税政策没能刺激投资增加和税基扩大?

  当时的美国经济同时遭遇两个“时滞”:

  一是美国滞胀危机的首要问题是高通胀,通胀问题不解决,经济很难复甦。而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正在实施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20%以上,牺牲了短期的就业、投资与消费。从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到经济下滑,再到降低通胀,最后是经济复甦、就业增加,中间存在时滞。这个时滞被称为“沃尔克时刻”。

  二是从减税政策实施到政府税收收入下降、赤字增加,再到刺激投资与消费增长,最后是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中间也存在时滞。这个时滞可以称之为“里根时刻”。

  实际上,多数政府没有耐心等待这两个“时滞”,中途便掉转船头,降低利率和增加税率。里根政府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里根与沃尔克没有完全坚持、也没有彻底放弃,而是达成了一次妥协式“交易”:即沃尔克适当降低一些利率,里根适当提高一些税率。

  于是,1982年9月,里根政府又签署《税收公平与财税责任法》,适度增加了税收。这一法案导致财政部一些供给学派成员辞职。不过,这显然是里根的妥协举措,在之后的1986年,里根再次推行减税政策,签署了《税制改革法案》,将个人的最高税率从50%降低到28%。

  里根八年执政,减税的力度虽然不及预期,但依然降低了美国的税率,其间平均每年的减税额度约占每年的税收总额度的2.48%。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减税政策导致里根政府财政赤字增加。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里根执政期间,财政赤字确实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支出扩大,而不是收入下降。实际上,降低税率反而增加了里根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度过“里根时刻”后,政府税收收入持续增加。数据显示,里根执政八年,除了最艰难的1982年(两个“时滞”)下滑外,每年税收均在增长,累计税收为5.75万亿美元。

  减税政策增强了投资信心和市场预期,激活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市场的流动性,最终美国经济复甦及继续增长。例如,减税政策规定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可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这降低了正在兴起的硅谷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投资科技创新的信心。“里根革命”与沃尔克改革共同促使美国经济在1982年第四季度后逐渐走出了十年之久的滞胀泥潭,同时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景气周期。

  竞争性税率就是最优税率

  减税促进经济增长的逻辑并不复杂,即市场自由价格的资源配置效率要比政府更高。减税政策将更多的资源交还给市场,扩大了市场供给,提升了市场效率,可以提振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增加家庭收入与消费能力,最终经济持续增长。所以,大疫之下,经济下行,政府应该实施大规模的减税政策。

  但是,减税政策在执行上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判断拉弗曲线的最优边际税率。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税率除了是0和100%,其他都是不可知的存在。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如果全球各国的公共用品是一个市场,政府就是提供公共用品的“公司”,税率就是公共用品的自然价格。自然价格不是某个人决定的,而是自由市场决定的。正如无数自由竞争的物业公司,物业费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所以,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竞争性政府。促进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自由流通,各国的竞争性政府实施竞争性税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用品。而竞争性税率就是最优税率,就是公共用品的自然价格。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