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察股观经/扩内需稳经济 对冲外贸隐忧\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2024-02-14 04:03: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数据显示,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科技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人类生命的延长起到了核心作用,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每隔10年,就会延长3岁。

  国家有周期,企业也有周期。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要承认周期的存在,不要去回避或者臆想能超越周期;同时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让周期波动更加平缓,从而减少对经济的冲击,这就是韧性。

  一般认为从25岁开始,人体器官开始衰老,因此竞技项目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年龄大部分都在青春期。

  若按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岁、全球73岁计,人的成长阶段大约占生命周期的三分之一,而抗衰老阶段占三分之二。因此,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衰老作斗争,斗争的时间越长,说明韧性越足。

  尽管不同遗传基因对人的寿命有一定影响,但从大数据看,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科技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人类生命的延长起到了核心作用。从一般的规律看,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每隔10年,就会延长3岁。例如,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看,中国202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比2010年提高3.1岁,达到78.6岁。

  老龄化牵连楼市周期

  根据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抽样数据,中国年度生育率在2017年之后下降速度不断加快,由年度生育率推算出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子女数)更是在2021年降到1.1以下,到2023年仍未回升,远低于2.1(国际认可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中国一方面生育率超预期下降,另一方面预期寿命快速上升。当前,健身运动风靡全国,中国大妈的广场舞早就跳到欧美诸国,以男性参与为主的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次数,从2016到2019年三年增长一倍,去年的赛事数量全球第一。笔者作为长跑的爱好者,也深深体会到人类的韧性之神奇。我从47岁才开始长跑,一开始只能跑5公里左右,随着每月跑量的增加,过了50岁之后,每次都能跑到10公里左右;过了60岁之后,则可以轻松跑到20公里了。而且坚持长跑后血压恢复正常,不用再吃降压药。但同时也发现,一旦运动量减少,静心心率又会回升到原先水平。

  从人口总量结构看,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会导致老龄化率加快。中国从2021年开始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同时出生人口不断下降,意味着人口抚养比会持续上升,从而导致经济的潜在增速下降。

  而潜在增速的下降一定会有具体的表现,如城镇化进程放缓、房价下跌、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消费疲弱等。笔者研究过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后国家的平均GDP增速的变化,基本上都比进入前的平均增速下了一个台阶。如西方发达经济体在步入深度老龄化之后,GDP增速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而且平均增速都不超过3%。

  疫情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明显拉开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原因何在?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美国的科技领先优势发挥出来了,尤其进入到AI时代。但也可以从人口的维度去解释,美国由于相对高的总和生育率(2023年为1.66,中国只有1.09)和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留学、移民和偷渡),美国的老龄化率的上升斜率就变得很平缓,且2032年后还可能出现下行。

  对中国而言,房地产周期下行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几乎一致,都发生在2021年。日本房地产周期下行要比人口步入深度老龄化的时间更早些。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土地供给是管控的,这使得房地产周期的上行阶段被拉得更长。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牛市之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调整下行走势。但从房价租金比的角度看,估值水平依然较高。当前中国核心城市地产租金收益率基本低于2%,远低于全球平均4.2%的水平。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住宅平均租金下行趋势不改,地产出租吸引力降低,而且挂牌量同时增长,地产销售供需两端承压。

  有订单 企业才能活下去

  人类通过改善医疗条件拉长了生命周期,同样,通过对经济的干预,也同样拉长了经济周期,或者让经济周期变得更加平缓。虽然古典经济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主张不干预经济,让市场自发调节,但事实上全球最发达的三大经济体都在干预经济。

  最典型的如美国,在2020-2021两年疫情期间,财政部给企业、社会机构和居民部门投放4万多亿美元,包括给居民直接发现金、给企业失业人员发放救济金等,并通过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最终不仅让经济复苏,而且失业率也大幅下降。2023年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硬着陆,也没有出现金融机构的大量破产。

  从美国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它是从需求侧发力去刺激经济,通过收入增加带来消费的旺盛来拉动就业。尽管由此导致了通胀和持续加息,却没有导致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24年随着通胀的回落,美联储或许选择降息,且颇有自主性。

  2000年至今,日本和美国GDP出现过两次负增长,印度一次,但中国没有出现过,说明政策干预的效果明显。但干预就像药品,都具有一定副作用。如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不是一直能持续下去,随着供给过剩,企业的库存增加、地方政府的杠杆率上升等都会导致投资增速下行。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3%,其中民间投资出现负增长,PPI连续多年为负,经济收缩迹象较为明显。

  从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至今,中国GDP增速仍能维持在5%,实属不易。总体而言都是靠逆周期政策的助力让经济保持平稳,但持续的供给侧发力虽然有效,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因此也没有带来民间投资的增长。

  时至今日,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而且要从改善终端需求入手,而不只是给企业减税降费,因为订单才是企业活下去的理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规模以上企业都如此,中小工业企业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那么,今后出口是否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多订单呢?近几年来,逆全球化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从数据看,全球贸易的增速快于GDP的增速,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但中国去年进出口贸易的增速已经低于全球总水平,这恐怕是未来中国出口行业的一大隐忧──来自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及西方国家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

  因此,扩大居民部门的终端需求应该是中国今后政策的必然选择。扩大终端需求不同于我们经常提及的“扩内需”,因为内需除了消费,还包括各种投资,而这些投资最终还会带来供给的扩大,从而使得供过于求的结构性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居民部门的终端需求包括居民部门的各类消费和各类投资需求,而要增加这些需求,一方面需要财政发力,补贴给居民,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应该大幅降低利率水平,把居民的储蓄转为投资,目前中国居民存款高达130多万亿,其中70%以上的定期存款。

  中国目前的实际利率几乎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在房地产周期的下行阶段,一般都容易发生“踩踏事件”,即经济收缩带来的乘数效应。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历了5年时间才把基准贴现率从6%降至0.5%;反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在15个月的时间里将基准利率迅速从5.25%降至大幅降至零附近。降息措施配合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等其他数量型工具,在雷曼事件后逐步帮助美国金融市场企稳回升。因此,越早降息就越有利于控制系统性风险,把各种负面影响尽量减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