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大学之道/施策有方 提振信心\智本社社长 清和

2024-03-06 04:03: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根据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为5%左右。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昨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市场高度关注报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新一年的目标和政策。本文试图对经济目标的分析,反推政策背后的逻辑。

  根据今年报告的目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上述四大目标较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一致。

  如何缩小经济温差

  去年两会前,市场对GDP增速的预期普遍偏高,今年预期与政府目标基本一致。这反映出,中央政府通过调控预期举措,逐渐让地方政府、社会大众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出现趋势性回归。

  有人会问,5%的GDP目标能否实现?简单与去年对比,2023年GDP增速为5.2%,今年消费反弹回落,但出口数据修复,整体经济增速稍低于去年。除特殊年份,年终统计的经济数据均能达到年初所设定的目标。

  但也有很多人反映,宏观增长跟微观感受存在“温差”。笔者认为,微观体感各有差异,但主要还是与收入预期有关。全球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平均值为60%,而去年中国为45%。如果能够提高这一比例,微观体感自然会上升,温差也会缩小。

  那么,如何提升低收入组的收入?报告指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反映出中央政府对于该问题的重视。

  如何降低通缩预期

  长期以来,中国不担心通缩问题,而主要防范通胀风险。报告提及“CPI涨幅3%左右”是什么意思?按照以往惯例,中央政府默认其为通胀上限目标,即CPI不超过3%,而不是“要把CPI提振到3%”。

  不过,过去两年的通胀环境出现变化。2023年,CPI、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下跌,而价格下跌对企业利润、政府税收、居民就业造成冲击;同时,价格下降引发的实际利率抬升,增加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偿债负担。

  经济学家长期争论,高债务与低价格是否存在负反馈关系,二者是否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部分人士认为,应该高度重视低价格问题,尤其是在高负债背景下的低价格,避免负反馈关系的形成。

  如何拉动基建投资

  中央政府需要考虑将“提振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回顾历史,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都曾将提振通胀(通常为2%)作为政策目标。然而,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及欧美日,货币传导效率仍低。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需要扭转市场对于通胀走低的预期;另一方面,降息和结构性改革相配合,提高货币传导效率。

  财政预算是每年两会关注的重点。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年预算增加18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这里的信息量不小。首先看赤字率。今年赤字规模4.06万亿元,加上专项债3.9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合计达到8.96万亿元,超过去年三者之和。此外,去年底发行了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若全部调入今年使用,实际赤字率可能将达到7.2%。

  其次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去年曾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建设防水防灾工程时,当时笔者就预测,中央发债将成为未来政府投资的主要模式。今次报告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的经济发展基调是,中央加杠杆,地方化债务。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国债进行投资,省级政府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化债,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严控新增债务和借助政策性银行信贷投资。

  上述举措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债务与信用错配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政府投资模式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新道路上还将继续强化。

  如何确保币策适度

  报告中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今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基本确定。首先,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央行未来还将有降息操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说明每轮降息力度不会很大。其次,货币政策追求精准有效,意味着在降息和总量工具的基础上,积极使用结构性货币工具,为特定领域提供降准、降息和流动性支持。根据已经重启的抵押补充贷款(PSL),以及“三大工程”支持政策,笔者预计结构性货币工具逾额将突破8万亿元。

  2023年由于市场价格快速下跌,央行降息的速度不及价格下跌的速度,以至于实际利率快速走高。如果实际利率长期高于自然利率,会加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因此,央行需要持续降息,减轻家庭部门与企业部门的债务负担,降低实际利率对价格修复、经济复苏的抑制。

  如何做好立新破旧

  今年报告强调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最终落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需要倚靠新产业、新技术。

  报告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同时,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些都是“立新”的内容。

  考虑到外部环境,接下来产业政策将集中更多财政和货币资源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数字经济上,谋求“立新”。主要资金来源,包括商业银行贷款(金融“五大篇章”)、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

  房地产方面,报告的表述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上述内容与去年7月份的经济工作会议差别不大,反映出房地产政策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总基调。简单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放松或取消限制性政策,降息降首付比,降低购房成本,刺激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二是投资“三大工程”。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4年2月,TOP 100房企仅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858.6亿元,环比下降20.9%,同比降60%,单月业绩规模创近年新低。可见,房地产市场依然没有止跌企稳迹象,开发商债务风险依然很高。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将阻碍经济持续复苏。

  过去一年,中央政府对于新技术、新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试图填补房地产投资下降带来的缺口,以推动新旧产能转化,实现立新破旧、换马换赛道。这是一种产业思维。实际上,所有的投资都是延迟的消费。如果没有最终消费,投资容易过剩,甚至浪费。最好的赛道就是消费市场,最好的马就是家庭部门,只要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市场扩大,经济内生动力增强,自然推动技术进步和各产业兴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