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晓之以理/消除制度束缚 支持中资出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春

2024-05-28 04:0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应成为出海企业的“梦工厂”,将出海企业投融资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如果给疫情后的中国商业现象做个评选,选出最正能量的关键词,“出海”大概率稳占榜首。但出海之路注定荆棘丛生,风险与机遇并存。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高度的重视和审慎的态度,可为这场跨国征程提供智慧和支持。

  作为出海主角的企业,除了发挥自身原有特长,更需要学习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经验,学会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合作中互相竞争,成为友好型市场参与者。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国企业出海,重新审视资金的跨境流动,将正常的“资金外流”与“资本外逃”区分开来。

  过去,我们习惯将“资金外流”视为负面信号,将其与“资本外逃”画上等号。这种认知模式源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历程──从一个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开始发展,几十年来都注重于招商引资。而当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企业需要积极布局全球,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资金的流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的正常需求,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自然结果。

  其次,应从战略发展高度,运用法规和政策手段支持与引导中国企业出海,做细致、精准而有力的“园丁”,避免简单粗暴的行政推动干预其生长轨迹。

  这一波出海大潮,是在百年未遇大变局背景下的企业行为,行为虽微观,但影响将是宏观的。为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稳健前行,不仅要为它们打造一个充满机遇的环境,还需确保这一过程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政府需要调整和完善跨境投资与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不必要的束缚,同时构建一个全面的跨境法律体系。

  随着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与海外企业、当地居民甚至政府的互动将不可避免地增多,可能引发的冲突和纠纷也将随之增加。政策制定者须洞察先机,深入理解国际法律,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制定既保护企业利益又不违背国际法规的政策。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将海外扩展的中国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运营,不仅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经济版图,也在改变目的地国的经济结构,这种双向互动,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这些外部变化,又会回响并塑造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营运环境。

  因此,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纳入国家经济战略和政策制定的框架内,是政府的必要举措。国家政策需与企业行动同频共振。

  重构外汇管理思路

  在企业的国际化征途中,金融行业的作用可以比作“粮草先行”。金融行业同样需要“真正出海”,确保满足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资金需求,推动其全球战略顺利实施。

  中国央行和金融行业的管理者需要从宏观金融管理角度,统筹内外管理跨境资金流动。过去中国的跨境资金进出,就是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所以外汇管理同时就包含了跨境资金管理。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已经不仅是外汇资金;反过来,人民币发行、流通管理也不能只是面对境内市场需求。

  当大量企业出海,逐步形成庞大的海外中国企业网和产业链、供应链,人民币和外币资金的跨境流动规模将更加庞大,流入流出更加频繁。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外汇管理策略和仅仅面向国内市场的人民币流通管理策略,已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我们需要重构金融管理的思路和工具,实现内外资金流动的统一管理。这意味着,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也要兼顾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海外的中国企业及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需求。

  此外,中国的金融银行业也要真正出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银行业才真正铺开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布局,但初期更多带有象征意义,而非深入的商业运作。过去,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往往是出于一种必要性而非出于清晰的商业或战略需求。因此,尽管形式上走出了国界,实质上却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扎下根来。

  中国银行业与企业出海步伐的不协调逐渐显现,海外融资问题便愈发突出,基本都会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信任和理解的缺失为首要障碍。许多当地银行对外资企业持保留态度,因为不了解其运营模式和信誉,而且通常没有义务、大多数国家也不会要求其为非本国企业提供贷款,这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并要求银行支持外向型经济,包括“三资企业”。

  一些国家的政策限制也常常束缚企业手脚,从银行管理到外汇政策,各种规定如同无形屏障,限制资金流动。即使在有中资银行的国家,问题依旧存在──这些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往往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过去出海企业的不良资产纪录,更是让这些银行在处理新业务时极为谨慎。与此同时,一些出海企业及其中国籍员工有偷逃税行为或嫌疑,当地银行也会谨慎服务。

  而在国内,尽管企业急需支持,国内银行对企业的海外业务融资却相对有限。不仅是因为曾经的贷款失败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还因为国内的政策限制、对国外法律制度的不熟悉,以及跨境调查的难度,使这些银行难以有效地管理海外贷款的风险。

  如何破局?还需企业自身、银行业、政府部门和金融中心各方携手,多管齐下:

  企业应以诚信为先。出海企业母公司和出海企业自身都要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作风,以诚信和合规为基石,真正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中国的民营企业有闯劲、有拚劲,但不得不说,有时把闯劲、拚劲用在了突破法规、突破诚信上,反而害了自己。唯有坚守诚信,遵循规则,才能赢得中外资银行的信任,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诚信都是解决融资难的基础。

  金融服务与时俱进

  银行也应顺时而动。中资银行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将服务出海企业视为支持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业务。随着更多的企业出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优质企业的不断涌现,银行业务增长点自然也随之而来。银行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尤其要注重境内外联动,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转变海外分行的业务重心,让海外分行真正扎根当地,服务中资企业。同时主动寻求合作与融合,与所在国银行合作,帮助其了解中资企业,共同探索为当地中资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做大蛋糕,携手发展。

  国家和监管部门也要做好“园丁”。为企业出海和银行跨境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让这株参天大树上的每簇枝芽都能顺利生长。这不仅包括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以促进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贷款与资金流通,还包括优化外事政策,使银行工作人员能更有效地进行跨境调查、风险评估与管理,以及处置海外资产。用一系列“组合拳”,铺平出海之路。

  而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更应成为出海企业的“梦工厂”,将出海企业投融资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允许出海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融资工具、筹措人民币银团贷款,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让世界共享中国企业的成果。这不仅能增加人民币计价产品的丰富度,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更能为出海企业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拓宽融资渠道。这些举措都将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更加自信和强大,也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动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是变化,百年未遇大变局下,企业或个人,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出海“2.0时代”,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新远征,也是全球经济互动和合作新模式的试金石。

  在出海过程中,依然需要寻“道”,探寻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正道”──这既需要企业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突破,也离不开中国政府和本土金融业的及时跟进与精准支持。唯有形成合力,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化新常态”的激流中稳步远征,赢得尊重与成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