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财经石评/大湾区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 石建勳

2024-06-13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湾区不同城市各有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周年。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如何充分发挥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全球先进生产力要素持续流入;如何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大湾区需要把握的重大实践要求。

  五年来,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动能逐渐显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但当今世界,地缘冲突引发的全球产业链“断链、阻链”风险加大。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不断优化产业和人才政策、强化科技竞争手段,对全球人才和创新资源虹吸效应也在增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

  要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加快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从战略全局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大湾区亟须培育新要素、催生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优势;从战略使命看,大湾区承载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

  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加快提升大湾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战略重点看,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粤港澳主要城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各扬所长的新发展格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要以最坚决态度、最迅速行动、最有力举措,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吸引和集聚全球资源,不断把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以勇当开路先锋的使命担当,务实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果。

  合力消除行政壁垒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总和。从本质上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关系,是由各种生产关系的系统集成,既涉及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业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又涉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便利程度等一系列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的好与不好,拚的就是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世界银行研究显示,营商环境改善对GDP增长率和社会投资率的直接拉动效应分别为0.3%和0.36%。近年来,大湾区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

  粤港澳主要城市对标“国际一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消除“看不见的行政壁垒”,着力打破市场分割,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动了区域内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流通,让大湾区的经济主体都能切实享受到便利的“同城服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大湾区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集聚全球生产力先进要素资源,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大湾区营商环境,营造统一开放有序透明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于全球人才流动和创业就业政策,吸引和促进世界各类先进新质生产力要素源源不断地进入大湾区,与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实现与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并以此促进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具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法治环境和国际化的人才优势,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高端要素支持。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制造业生态,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大湾区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和高端要素资源,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热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五年来,大湾区建设步稳蹄疾,科技创新生态更加开放,不断迸发蓬勃的科创力量,逐渐在全球科技竞争浪潮中崭露头角。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通过聚集全球科创要素,加快建立完善跨区域、跨部门机制,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创新协调联动共享机制,跨区域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更好服务全国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联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若干创新联合体,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未来须努力打造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构建粤港澳三地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协调保障资金、数据、研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强大湾区内大学网络建设,支持高校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建设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探索建立国际化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形成一批可覆製、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大湾区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因地制宜 错位竞争

  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性,努力实现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大湾区的不同城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各地自身优势、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都搞一种产业,“高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各地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科研实力、人才分布等基础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布局,做到产业布局既是地区发展所需,也是地区发展所能。

  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二者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关系。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无效产业,而是刚需产业、民生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未来大湾区发展应进一步将科技创新要素注入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更好支撑生产效率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大湾区一体化战略,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加快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带动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提升粤港澳都市圈内同城化水平,打破行政藩篱,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推动大湾区各主要城市加强协同立法,努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区域创新协调联动共享机制,跨区域统筹推进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挥联通港澳毗邻地区的天然区位优势,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