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在今年9月开办首届四个本科专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将大湾区打造成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实力和潜力的创科集群地之一,具体表现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相继落地,培育更多科研人才和项目;蓬勃发展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及一系列推动科研技术与转化的政策。
可以说,大湾区于人才、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构建了完整而优秀的创科生态链。企业如何携手学界,在“产学研”上通力配合,掌握新科技,并借助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开拓新机遇,值得探讨与借鉴。
今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开学,并开设首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成为大湾区产学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枢纽。早前港科大(广州)宣布,由广州市科技局牵头,广州产投负责的10亿元(人民币,下同)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正式设立,重点投向港科大(广州)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校友创新创业项目,以促进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时值《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一周年,河套深圳园区成长有目共睹。据内媒上月报道,园区至今已聚集44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包括西门子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及一众大型央企研发中心;落地逾160个高端科创项目;引进了16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科研人才从最初的4300人增加至如今的超过1.5万人,展现出持续增强的创新资源集聚力和创新人才吸引力。今年年初,规模51亿元的社保基金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亦落地河套,为科研机构与企业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此外,计划于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条例》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特色,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合作机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交流合作、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支持粤东西北创新发展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为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今年6月公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整合完善全省中试服务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服务中心。中试是产品大规模量产前的中间试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环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是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
尖端技术屡有突破
事实上,过去5年间大湾区推动创科不断取得突破,助力无数学者和初创企业茁壮成长,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的长足发展。此外,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企业运用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等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需求也更加强劲,成为大湾区发展创科的新突破点。
“产学研”对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以辐射制冷技术为例,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涂层,将热量从地球转移至外太空,实现降温效果,每平方米材料每年可节省约120千克碳排放,这一技术还可用于制作雨伞、衣物、帐篷等生活用品。这项技术利用广州的产业基础配套进行量产,以深圳为融资和推广平台,香港则负责科研及本地和海外项目的落地,灵活运用了大湾区的“产学研”优势实现绿色科技转化,帮助企业发展绿色商机的同时也为国家减排出力,为社会整体的环境、社会及管治发展带来正向变化。
港科大(广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及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署理主任齐晔教授在今年安永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系列研讨会上曾指出,中国的“向绿而行”主要以产业发展和能源安全为驱动,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而大湾区要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长远来看需要“技术+金融”支持。
从绿色信贷余额和绿色债券发行量来看,中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是大湾区,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加之大湾区具有跨境业务优势,对绿色发展企业无论是引进海外绿色资本或是进军海外市场都提供了机会。
(注:陈奕新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及澳门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梁斯尔为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华南区税务服务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