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银行业需要加紧落实增量一揽子政策,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并支持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运行。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中长期布局,但不可忽视短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市场信心和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因而需要精准有力的宏观政策提供支撑力,也亟待营造稳健的增长环境。
第三季以来,中国迅速推动落地增量一揽子政策即表明稳增长的强烈信号,财政和货币金融协同机制更加健全,经济景气水平继续回升向好。
宏观经济内外环境变化和结构调整,更需要宏观政策精准发力,对财政和货币金融的政策协调要求更高,既要提高前瞻性预期管理,提振市场信心,也要着眼于短期和中长期、总量和结构、增速和质量、投资和消费的动态平衡,高效配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释放消费潜力 加速产业升级
一、宏观经济将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一是扩大内需战略将继续释放消费增长潜力。以消费内需为主导的模式具有更强增长韧性,也更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生逻辑。中国消费内需潜能亟待持续挖掘。从两个维度分析:一方面,202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26万美元,未来有望进一步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随着房贷利率下调,将释放消费增长的活力,预计存量房贷利率将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将能节省利息支出1500亿元(人民币),惠及5000万户家庭。另一方面,城镇化率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普遍75%至80%水平,未来中国还需要加快推动城市化。近期中国房地产政策宽松升级,住房限购和信贷政策大幅优化,将带动住房消费市场复苏,为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中长期看,这些措施助益推进扩内需战略。
二是科技创新将引领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新动能的培育也取得实质成果。从三个维度看:第一,科技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加大。2023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3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5%,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2.73%)。前沿科技研发和基础研究投入加大,有助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第二,高科技产业投资已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按年增长双位数,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和11.4%,高科技投资增长,将带动工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第三,外资在驱动中国科技创新扮演重要角色。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632.5亿美元,仍处历史高位,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升至37.4%。展望未来,预计高新技术、制造业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有望提升。
三是高水平开放助推投资和贸易量稳质升。投资方面,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下降2%,但中国引资规模仍处于近10年较高水平。去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39.7%,高技术产业引资规模占比37.3%。中国高水平开放进程加快,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772.9亿美元,占全球11.4%,连续12年位列前三。贸易方面,2024的外贸形势总体好于预期,首三季出口增长6.2%。中国加快推进贸易伙伴多元化,对非欧美市场出口规模已经和美欧市场出口规模基本持平,对“全球南方”的投资也持续扩大。中国加快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多元化布局,中企不断出海扩大国际竞争优势,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海外盈利能力。
财策币策协调发力 扩大影响
二、宏观政策将保持精准和同向发力
(一)财政和货币金融协调一致。今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随即增量一揽子政策推出市场,政策协调性显著增强。财政政策方面,2024年中国安排财政赤字4.06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1.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额度。10月,人民银行、财政部建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在支持房地产政策方面,财政和货币金融同向发力,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地方专项债、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货币政策方面,2024年以来,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累降0.6厘,降低融资成本,支撑信贷需求回升,增强投资和消费增长。同时,年内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同时房地产金融政策精准实施落地,包括下调存量房贷利率0.5个百分点、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15%等。
(二)增量一揽子政策的积极效应。宏观政策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基于外部环境变化,今年9月18日美联储开启减息周期,全球货币政策环境迎来宽松,人民币贬值压力趋缓,美联储减息路径有望延续至2025年,为中国减息创造一些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因而增量一揽子政策的出台释放稳增长的强烈信号,突出“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将产生三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确保稳增长目标达成。随着增量政策的落地见效,中国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必将持续释放。IMF和世界银行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4.8%,如果纳入后续增量一揽子政策因素,预计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将可期。二是市场信心增强。包括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政策组合拳,不但推动资本市场企稳向好,增加投资信心,促进投融资协调发展,而且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造良好的生态。三是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创造积极空间。政策利率下调,有望进一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纾困,提升有效融资需求,并带动信贷规模增长企稳。
解决需求不足 提振市场信心
三、增量一揽子政策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目前中国密集推出增量一揽子政策有多重考量,主要归结为三点:一是实现稳增长目标所需。中国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预期转弱等短板问题仍是障碍,要实现全年增长目标还需宏观政策加快发力,重点在稳投资和促消费;二是宏观政策迎来窗口期。美联储减息周期开启,中国降准减息空间更大,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减轻,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政策利率调整更有弹性;三是政策刺激更显效果。由于经济调整和外部环境变化,不确定性上升,市场信心受挫,通过增量一揽子政策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总的来看,增量一揽子政策精准、高效,有助于积极破解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偏弱等难题,将有力支撑经济持续企稳向好,也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另外,本轮增量一揽子政策将对银行业经营发展产生三个方面影响:一是大型银行继续主动让利,包括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可能影响房贷占比较高的银行利润增速,但一定程度上缓解提前还贷压力,并提升居民获得感,从而释放非房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而且存款利率下调也有助于缓解息差压力;二是房地产政策优化调整,将促活房地产市场并改善部分房企现金流,减轻房企负债压力,为银行机构有序处置房企不良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三是稳增长政策齐发力,将带动资本市场回暖和消费复苏,提高居民资产收益率,有助于银行机构拓展财富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
下一步,银行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加紧落实增量一揽子政策,抢抓政策窗口,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实质性贷款、非房消费金融投贷联动业务加快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援,按照政策部署支持地方化债,支持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运行,稳定息差在合理区间,逐步改善资产质量。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