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看,“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计算机诞生之前,1936年出现的图灵机模型就蕴含了通过机器来模拟人类计算行为的思维,而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科学家首次正式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标志着人工智能元年的开始。
人工智能涵盖的技术十分广泛,在早期软硬件水平的限制下,人工智能曾专注于基于专家系统、规则系统、模拟人脑的技术路线并持续多年处于发展低潮期。但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之后的大数据时代,在爆发式增长的数据资源、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上,以及统计学、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丰富发展支持下,基于数据和学习而非基于专家预设规则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ChatGPT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横空出世,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首次真正达到了“可感知”、“可交互”的智能水平,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产力时代”。
人工智能的“生产力时代”意味着互联网行业跳出了过去多年专注于电商、搜索、信息流、媒体等虚拟经济的固有模式,真正触及到了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的底层方式。例如,在编程领域,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人工替代。在製药和生命科学领域,AI极大缩减了新药研发时间和成本,AI製药已成为一个成熟的细分行业。随着相关产品的逐步丰富,计算机从过去最早帮助人们处理重复性工作,到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辅助决策,未来将由AI更多扮演有效的独立决策和具体实施。前不久,Google宣布最新的量子芯片“Willow”可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一个如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花费“10的25次方”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标准基准计算”。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迅猛发展,一个无眠无休、不断学习、可突破生理极限的智慧体,未来必将实现更多我们当前无法预见的可能。
把握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内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不仅仅是内地对推进产业升级的顶层要求,也体现了中央对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核心要素的决心。当前香港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已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列为三大新型工业发展产业之一,并在2024年政府施政报告中提出优化创科创投基金、拓展InnoHK研发平台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举措。
总体来看,香港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拥有三点核心优势,一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为科创企业提供从天使投资到公开上市的全流程金融支持;二是汇聚了全球顶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原创研发资源;三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地位,有中央政策的全力支持,可同时对接内地和全球的产业链和市场。
力吸AI明星企业来港上市
把握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执著于开发自己的通用大模型或研发芯片,而是应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着眼于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稳固的一席之地。在从国际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双中心迈进的道路上,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香港特区政府和金融机构大有可为。
首先,应全力吸引人工智能明星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在大模型赛道,内地目前已经出现了多家独角兽创业企业,有多家估值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基于内地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和市场,此类企业若能在港股上市,则有望吸引国际资本关注和流入,对提升港股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应按照“人工智能+”的思维,积极推进金融行业的变革。金融是以数据为运行基础的,历来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在与资讯科技结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过去在客户分类、欺诈识别、量化交易、智能投顾等方面也有诸多成熟的探索。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浪潮中,基于自身数据积累、面向内部应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开发是许多金融机构的选择,如彭博的BloombergGPT、招商银行与智谱AI携手打造的智本GPT等,有助于创新产品和服务并提升客户体验。
最后,应建立以风险为本但又开放包容的监管政策。2024年10月,特区政府宣布了有关在金融市场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的政策宣言,从特区政府视角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应用、机遇和风险的认识。事实上,监管政策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金融行业,建议特区政府立足于“最自由经济体”的定位,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人工智能企业的交流,支持和引进相关产品服务对香港的覆盖,加强全民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知识教育,把香港打造成为人工智能的应用高地。
(作者为香港中国金融协会理事、秘书长,光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