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港股观察/香港科技金融须奋起直追\席春迎

2025-07-11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特区政府累计投入逾1500亿元,初步培育出4000多家科创企业,并在生物医药、AI、大数据、绿色科技等领域形成一定产业雏形。

  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逐渐成为内地政策主线与制度重点。但这一概念在香港却仍处于认知滞后与制度空白状态。对香港而言,“科技金融”不仅是一项创新工具,更可能成为重塑资本市场吸引力与服务能力的核心“制度变量”。

  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逻辑,科技金融代表着一种全新范式:以金融方式服务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以科技成果反哺金融体系升级。它不仅是资金支持方式的进化,更是资本市场功能重构的起点。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科技成果形成机制的适配优化。它不是简单的“投资科技企业”,而是形成科技创新(技术+人才)→产业转化(场景+商业)→资本驱动(融资+退出)的闭环机制。

  科技金融核心作用体现在:1)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精准资金支持;2)为中早期科技企业提供灵活融资工具与退出机制;3)为资本市场输入高成长标的,增强其未来价值感与吸引力;4)通过科技对金融反向赋能,提升金融服务智能化与风控效率。

  在内地,这一理念已通过政策机制落地实践,如前不久公布的科创板成长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VC、Pre-IPO与并购退出机制等,构成完整生态。

  制度短板有待补齐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创科投入上持续加码,特区政府累计投入已超1500亿元,初步培育出4000多家科创企业,并在生物医药、AI、大数据、绿色科技等领域形成一定产业雏形。但随着企业迈入中后期发展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并非技术瓶颈,而是资本通道缺失与制度适配不足。

  当前,港股市场的IPO制度高度倾向内地成熟企业,18A、18C等特别章节对本地创科企业适用性极弱;大投行对本地初创项目关注度低、估值体系不匹配;创业板(GEM)流动性差、融资功能失效;私募市场资本分层严重、退出渠道不畅。大量本地企业在融资“断层”与制度“空窗”中停滞。

  本地创科产业在“资金找不到项目、项目上不了市”的悖论中徘徊,已成为阻碍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系统性桎梏。

  香港拥有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体系,却在服务本地科技与创新产业方面显得“制度缺席”。主要表现为:1)针对科技企业的金融评价机制,香港金融机构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导,无法识别科技企业的非财务价值;2)无服务科技成长企业的政策工具:缺乏对早期企业的政府信用支持、担保机制、引导基金等;3)无科技与资本之间的对接通道:上市门槛高、退出机制少,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资产;4)无科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未形成创新科技及工业局、金管局、港交所等协同机制,无法打通“技术─产业─资本”之间的流动路径。

  上述“空白”,造成香港金融与科技割裂、资本与产业脱节、制度与趋势错位,使得大量创科项目无法在香港完成孵化、成长与资本化。

  科技金融对香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重构资本市场未来核心功能的“雪中送炭”,包括:

  1)重塑资本市场吸引力:传统“地产+金融”的估值体系已失效。科技金融可提供新价值逻辑,引导投资人看长期、看创新、看潜力。近年来大量内地科技及创新企业通过18A和18C及内地科技巨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并带动香港资本市场形成欣欣向荣的局面,效果特别明显。

  2)盘活中小上市公司资源:香港拥有大量“壳”公司与转型企业,可通过并购创科项目完成“新质生产力”切换,科技金融是连接器与放大器。

  3)形成本地创科企业资本化通道:目前创科企业“留不住、融不到、上不了”,科技金融正是破解融资难与退出难的制度钥匙。

  4)重塑香港金融功能角色:从“交易平台”走向“价值发现者”,从“IPO终点站”升级为“科技资本加速器”。

  应推动三步走战略

  为填补制度空白、激活市场潜能,香港应推动以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确立“科技金融”作为政策主线,包括:将“科技金融”纳入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港交所共同议程;设立“香港科技金融发展专班”,推动制度研究、政策统筹与跨部门协调;明确科技金融三大任务:金融赋能科技、科技改造金融、金融促进产业。

  第二步:建设科技金融平台机制,包括:建立“科技项目资本对接平台”,结合AI评分、知识图谱与规则测评,为中小上市公司并购创科项目提供工具与交易结构;发展“创新型Pre-IPO基金+并购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形成投─管─退闭环;探索港版S基金与创新型退出机制,解决政府、市场投资“退不出”难题。

  第三步:推动制度包容性改革与产品创新,包括:借鉴内地“成长层”、“并购六条”、“专项债投科创”等制度,在改革创业板基础上探索设立“香港成长板”;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收益权融资、科技估值模型”等创新金融产品;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深港科技资本通道”制度化,建立双向上市与并购机制。

  打造全新生态系统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香港若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必须跳出传统金融逻辑,重塑本地创科的“金融基础设施”,从服务“已上市企业”转向服务“未来企业”。同样香港若想真正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不只是投钱和招商,而必须打造一套能够识别、承接、培育并退出本土科创企业的资本生态系统。制度上的包容性、技术上的智能性、政策上的协同性,是三位一体的关键。

  “科技金融”正是连接未来的桥梁──它不是单一工具,而是一种制度观、价值观、发展观。香港唯有正视“科技金融空白区”的现实,主动建立科技与资本融合的政策体系与平台机制,才能从“资本市场末端”走向“创新驱动核心”,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融枢纽、亚洲科技资本中心。

  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上海陆家嘴会议上指出,无论是大而强的科技巨头,还是小而美的科创新秀,其成长路径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实践表明,创新不仅始于科技的原点突破,更依赖产业的落地承载,最终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加速放大与价值跃升。“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这一创新演化路径日益清晰,也对资本市场提出了从“被动融资平台”向“主动价值驱动器”转型的系统性要求。

  (作者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