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本港有370万就业人士;在2022/2023年度,约有115万人只享有雇主或机构所提供的医疗福利,仅占就业人口约三成。这三成在职人士虽然享有团体医疗福利,但单靠这份保障是否足以应付医疗需要,值得我们加以讨论。
团体医保的保额一般未必足够支付所有住院时产生的医疗费用。根据香港保险业联会的医疗索偿数据调查显示,在2021年团体保单住院的偿付比率,即平均账面金额与实际偿付金额之相对比率,平均只有64%-72%,反映团体医保很多时只能补贴部分住院开支。若不幸入院,受保人或需自付不少医疗开支。
另外,公司难保不会裁员,而大家亦有机会离职转工。一旦离开公司,团体医保便不会再提供保障。假设在转工或待业的“保障真空期”患上大病需要住院,在既失去团体医保又没有个人医保的情况下,市民可能需要动用储蓄应付其医疗开支。
不少在职人士都意识到团体医保的局限,因此会选择个人医保来填补保障的缺口。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同时拥有团体及个人医保的人士也占就业人口近三成。目前,自愿医保成为不少市民个人医保的选择。自愿医保产品受政府规范和认可,有标准化的保障条款,部分保障范围甚至超越一般医保,例如承保未知的投保前已有病症。更吸引打工仔的是该计划所提供的税务优惠,即投保人可就购买的每份自愿医保保单享有每课税年度最高8000港元的可扣税保费额。
医务卫生局亦建议已拥有团体医保的在职人士可根据医疗保障需要及财政状况,考虑选购一份设有“自付费”(俗称“垫底费”)选项的自愿医保计划认可产品。一般来说,“自付费”越高,受保人所需缴付的保费相对较低。当需要索偿时,受保人可运用团体医保的赔偿来抵销自愿医保计划所需负担的自付费,为自己增添保障。
如果大家只拥有团体医保,不妨先仔细了解保障范围,以评估保障是否足够。当然,较稳妥的做法是考虑加购一份自愿医保,在团体和个人医保两者互补之下,获得更周全的医疗保障。
(宏利香港及澳门首席产品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