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刺激通胀信号明确 币策续宽松\李灵修

2024-03-07 04:02: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如果政府明确释放催谷通胀信号,那么大家自然会将储蓄转化为消费。

  昨日人行行长潘功胜在记者会上表示,“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结合前一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CPI涨幅定在3%左右,反映出决策层有意从提振价格入手,解决当前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在此背景下,今年货币政策仍有较大操作空间。

  回顾去年物价走势,CPI全年上涨0.2%,PPI累跌3%,相较历史中枢水平明显偏低。特别是核心CPI连续四年低于1%,造成GDP平减指数处于1998至99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轮负增长周期。(见配图)

  须出手压低实际利率升势

  今年1月,CPI同比增速为-0.8%,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直接触发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调降。笔者此前撰文《降息背后的“黄金法则”》,阐述了背后逻辑。

  早在2021年,前人行行长易纲发表的《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文中提出,按照国际惯例,国内利率水平须遵循“黄金法则”。在该法则要求下,实际利率(r)应与潜在经济增长率(g)大体相等。若r持续高于g,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1月份CPI增速录得-0.8%,同期一般贷款名义利率为4.35%,其对应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CPI)为5.15%,超出中央默认的潜在GDP增速(5%),明显违背了“黄金法则”。也因此,货币政策做出快速反应,压低实际利率的升势。

  如若放任实际利率的上涨,将会遏制政府、企业与家庭部门的支出,而全社会的支出偏弱将导致居民的名义收入下降。在此负反馈循环中,需求不足的问题被逐步放大。

  过去两年来,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需求不足,体现在市场层面就是价格进入下行周期。我们只要交叉对比价格指数、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等三组数据,就不难发现:面对境内外市场的需求波动,厂家持续下调终端销售价格,确保上游产量与投资额增长的同时,主动压缩自身利润空间,以求回收资金、降低库存。

  引导预期 助消费回暖

  然而,厂家“降价走量”策略会进一步抑制需求。这也很好理解,以当下新能源汽车降价潮为例,眼看着一间间车企“大放血”,更多的买家会选择持币观望,因为现在入市会吃亏──过两天价格可能更低。楼市炒家经常讲的“买涨不买跌”,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扭转市场预期,从而摆脱价格下行?如果政府明确释放谷通胀信号,那么等同于告知居民“物价未来一定会上涨”,大家自然会将储蓄转化为消费,这其实是一种资产“保值”操作。对于企业来说,通胀预期上行意味着商品价格、生产成本都会走高,会刺激厂家尽快扩大投资。

  事实上,上述流程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在通缩周期中,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都会将提振通胀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通常将CPI目标设定为2%。但对于中国来说,过去都是抑通胀、极少会有抗通缩。在大众认知中,通胀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对CPI为负却没什么感触。

  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政府需要设立CPI目标,通过货币宽松带领经济走出需求不足的困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