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德国曾是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但近年已有不少生产线搬离当地。\AI制图
经济疲弱拖累欧元汇率跌至两年新低,欧央行亦发出警告,新一轮债务危机迫在眉睫。被媒体戏称“欧洲病夫”的德国,营商环境的恶化情况显得尤为突出,民众消费意欲低迷,本土企业争相撤离。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何以至此?
宏观层面,德国政府上月发布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将2024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测从此前的0.3%下调至-0.2%。这也意味着,德国面临连续两年经济收缩的挑战,成为G7(七大工业国组织)中表现最差的经济体。而10月份德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初值录得42.6,连续收缩28个月。
大型企业撤离 职位大幅减少
微观层面,德国统计局统计显示,10月份破产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2.9%。自2023年6月,除今年6月外,每月的企业破产数量都有两位数的增长。而12月份前瞻性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3.3,录得7个月以来新低。
对于德国社会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当地大型企业的裁员撤资。大众汽车集团9月初透露重组方案,关闭至少3间德国工厂,并裁撤数万名本土员工。过去5年,大众汽车市值蒸发近三分之一,是欧洲表现最差的汽车制造商。
近日德国老牌军工企业蒂森克虏伯钢铁宣布一项未来工业战略计划,计划在6年内将员工人数从目前的2.7万人缩减至1.6万人,裁员比例高达41%。其中,以“调整生产网络并精简行政部门”名义裁减5000个岗位,剩余6000个岗位外包给服务提供商或通过销售方式转移。
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刚卸任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董事会主席,他坦言:“在德国,看不到还能赚钱的地方。”该公司今年已在德国关闭了13间工厂,明年计划再关3间。另外,据德国化学工业协会最近一项调查中,74%的化工企业表示,不太可能投资和扩大在德国的生产规模。
造成德国经济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脱钩,另一方面也与德国自身的年轻劳动力短缺有关。
能源价格的上涨引发德国通胀易升难降,重创本土化工、钢铁、汽车制造等高耗能产业,导致德国出口连续下滑。2024年上半年,德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6%。作为火车头的汽车及零配件出口同比下降2.4%,位居二、三位的机械制造和化工品出口则同比下降4.4%。
更致命的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计划大规模搬离德国。此前由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发布的《2023年秋季供应链脉搏检测》报告显示,已有超过三分之二(67%)的受访企业将零部件生产搬离德国,机械制造与汽车制造成为重灾区。
税率高企 劳工失工作动力
至于选择留在德国的制造业企业,则要面对年轻劳动力短缺的现实。德国统计局数据显示,由于新生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的占比已从1991年的15%增至2023年的22%。
此外,德国民众的工作时长也在缩短。2023年,德国人的每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342小时,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折合不足170天。也就是说,德国人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在放假。考虑到越来越多德国女性进入职场从事兼职工作,从统计层面拉低了年均工作时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高税收环境下,德国民众对于“多加班、多赚钱”的工作理念已经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