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地产 > 正文

富足家庭教与练/认识行为金融学 投资决定更具策略\林昶恒(Alvin)

2024-04-28 04:02: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刚于上月逝世,享年90岁。他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之父之一,相信不少人都有看过他的著作,例如《快思慢想》(英文版原著名称为Thinking, Fast and Slow),他的贡献是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这对一般人在作出理财决定是有很重要的启发。笔者借此机会感激他对理财行业的贡献及向大家简介行为金融学。

  在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分析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为理性的,意思是他们有一致的想法,亦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并且有一致的偏好。而行为金融学则会放弃那些理性假设,并且接受个人对现实的理解会受个人心理影响。因此个人投资者在分析特定股票或特定经济指标的趋势时会存在个人偏好,当人们过于强调具体选择的正确性时,他们最终可能会做错决定。

  在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学术研究的主要发现之一是处置效应:当投资者从财富组合中出售投资项目时,他们倾向于出售有盈利的项目,并且持有亏损的项目。

  他们这样做是很自然的,因为出售项目的价值高于买入价时,便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决定。相反,当卖出投资项目出现损失时,便要接受因为做出了结果不佳的选择而要受到惩罚。

  人们更喜欢奖励自己而不是惩罚自己,但研究表明,这样做的成本确实非常高。平均而言,如果卖出亏损的项目并持有获利的项目,结果是会更好。如果投资者能明白这种行为金融学中的效应,并更有策略地做投资决策,长线应有更好的回报。

  根据Daniel Kahneman的说法,如果投资者愿意接受专业建议,都有助提升他们组合的表现。可惜普遍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投资者经常询问有关特定投资的建议,例如应否买入某股票,或是应否卖出某投资项目等。

  原则上,理财顾问应婉拒此类在不了解个人投资组合整体状况及其所承担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就特定投资提供建议的请求。

  投资者应该学习就宏观寻求建议,并在整体情况和目标的背景下考虑特定理财决策。而理财顾问应该为客户制定一条合理的路线,即是让他们变得相对“被动”,不做太多,不经常检查,不做太多决定,总之是按已协议的计划进行,减少受个人不理性行为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今天所讨论的行为金融学概念只是这个范畴的极少部分内容,但能够融会贯通已对管理财富组合有很大帮助,所以决心管好个人财富的人,不妨多阅读有关书籍或媒体分享。

  (作者为家庭理财教育学会会长及认可理财教练,任何查询可发电邮到info@ffei.com.hk)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