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财经分析/债务治理进入新阶段\李灵修

2023-07-09 04:02: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分析认为,地方债和城投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利有弊。\大公MJ制图

  上周财经新闻的一大焦点,就是国务院总理李强周四(6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与会的八名经济学家先后发言。虽然新闻稿并未披露具体发言内容,但外界对上述人士的机构背景及学术观点产生了极大兴趣,试图从中一窥经济政策的走向。其中热度最高的一位,当属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

  罗志恒在券商业内素有地方债务专家之称,对各省市的债务情况都做过详尽研究。年初围绕“债务是不是重启经济的关键”这一议题,内地经济学界曾展开大辩论。支持者认为,地方债务支撑着城市经营模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奇迹的“法宝”;反对者指出,现行地方债务规模已超出信用和资产的约束,俨然成为了一种“鸦片”。

  此轮债务辩论牵扯极广,内地相关专家各自“站队”,业界还曾在微信视频号平台上组织过几轮辩论直播,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这种形式在中国经济学界可以说十分罕见。笔者不禁感慨,没想到连经济学家都“内卷”到这种地步。当时罗志恒以“观察员”身份列席,并未明确表态。本文拟从罗志恒过往文章的挖掘中,剖析其对债务问题的见解与思路。

  罗志恒在“债务大辩论”结束不久即撰文称,地方债务和城投债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利有弊,在不同的时期利弊的体现方式、重要性程度不一样。“在新常态之前,主要体现为利大于弊,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弊端越来越凸显。”这也说明,罗志恒认为继续扩大地方债务是不可取的。

  罗志恒又指出,“地产+基建”组成的城市经营模式,可持续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综合回报率创造出的财政汲取能力足以覆盖地方显性债务及城投债务。即是说,收益和成本是要匹配的,或者起码是资产或者现金流能够覆盖负债的。如果不能覆盖,那这种模式恐怕不能够持续。微观主体面临实实在在的债务约束,是不以宏观上的社会收益为转移的。由此看出,罗志恒的观点是,未来要以投资回报标准去“筛选”基建项目,甚至需要建立一套债务治理的约束制度。

  那么,该怎样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呢?罗志恒有多篇文章谈到这个问题:短期看,要应对好债务到期后的再融资问题,拉长周期、压降成本,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债务置换、债务展期、债务重组、借新还旧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长期看,需要进一步改革,包括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建立政策出台前评估和实施效果问责机制,避免债务风险蔓延至财政。

  此外,罗志恒6月份还撰文建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一方面可以支持基建,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宏观大盘稳定,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另一方面,腾出的财力空间可用于保障民生,对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民生服务。

点击排行